中山陵园纪念性景观中文化元素研究
| 致谢 | 第1-4页 |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| ·研究目的与方法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0-13页 |
|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3-19页 |
| ·概念分析 | 第13-14页 |
| ·陵园 | 第13页 |
| ·景观 | 第13页 |
| ·纪念性景观 | 第13-14页 |
| ·文化元素 | 第14页 |
| ·形式、形态 | 第14页 |
| ·概念界定 | 第14-15页 |
| ·纪念性的陵园景观 | 第14-15页 |
| ·中山陵园纪念性的景观中文化元素 | 第15页 |
| ·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5-18页 |
| ·符号学理论研究 | 第15-16页 |
| ·园林美学理论研究 | 第16-17页 |
| ·环境心理学理论研究 | 第17-1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8-19页 |
| 第三章 中山陵园概述 | 第19-26页 |
| ·产生背景 | 第19-21页 |
| ·时代背景 | 第19页 |
| ·文化背景 | 第19页 |
| ·设计背景 | 第19-21页 |
| ·规划思考 | 第21-24页 |
| ·设计主题 | 第21-22页 |
| ·规划布局 | 第22-24页 |
| ·工程营造 | 第24-25页 |
| ·主体纪念性景观与建筑 | 第24页 |
| ·附属纪念性景观与建筑 | 第24-2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| 第四章 中山陵园纪念性景观中文化元素存在的形态 | 第26-36页 |
| ·存在的物质形态 | 第26-34页 |
| ·自然形态 | 第26-30页 |
| ·人工形态 | 第30-34页 |
| ·存在意识形态 | 第34-35页 |
| ·奉安大典 | 第34页 |
| ·祭祀 | 第34-35页 |
| ·音乐、演讲、表演 | 第3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| 第五章 中山陵园纪念性景观中文化元素的应用分析 | 第36-55页 |
| ·景观建筑文化元素的应用分析 | 第36-45页 |
| ·内容与形式的应用分析 | 第36-44页 |
| ·空间尺度与比例应用分析 | 第44页 |
| ·色彩的应用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·装饰图案纹样文化元素的应用分析 | 第45-50页 |
| ·符号图案的应用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·植物图案的应用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·动物图案的应用分析 | 第47页 |
| ·人物故事图案纹样 | 第47页 |
| ·其它自然图案纹样 | 第47-48页 |
| ·材料与工艺的应用分析 | 第48-50页 |
| ·纪念小品文化元素的应用分析 | 第50-53页 |
| ·雕塑 | 第50页 |
| ·石碑 | 第50-51页 |
| ·祭台、石砵 | 第51-52页 |
| ·华表、丹陛石 | 第52-53页 |
| ·铜鼎 | 第5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| 第六章 结论 | 第55-5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6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