叙事性设计在城市休闲景观中的创新研究--以淄博“齐园”为例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课题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5 叙事性景观的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景观叙事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| 第15-34页 |
2.1 叙事性设计的相关概念 | 第15-18页 |
2.1.1 叙事理论 | 第15页 |
2.1.2 当代环境下的叙事学 | 第15-16页 |
2.1.3 叙事学在其它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| 第16-17页 |
2.1.4 景观叙事的概念 | 第17-18页 |
2.2 景观中的叙事性设计 | 第18-32页 |
2.2.1 结构主义在景观叙事中的应用 | 第18-20页 |
2.2.2 解构主义对景观叙事的影响 | 第20-22页 |
2.2.3 西方的园林景观 | 第22-26页 |
2.2.4 中国的古典园林 | 第26-29页 |
2.2.5 当代的叙事性景观设计 | 第29-31页 |
2.2.6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叙事性景观设计 | 第31-32页 |
2.3 城市休闲景观及其相关概念 | 第32页 |
2.3.1 城市休闲景观的概念 | 第32页 |
2.3.2 城市休闲景观结构的基本特征 | 第32页 |
2.4 叙事性景观设计的特征和意义 | 第32-34页 |
2.4.1 叙事性景观设计的特征 | 第32-33页 |
2.4.2 叙事性景观设计的意义 | 第33-34页 |
第3章 城市休闲景观的叙事策略 | 第34-38页 |
3.1 叙事主题的营造 | 第34-35页 |
3.1.1 主题核心的选择 | 第34页 |
3.1.2 题材类型 | 第34-35页 |
3.2 游览路线的策划 | 第35-36页 |
3.2.1 线性组织路线 | 第35-36页 |
3.2.2 开放式路线 | 第36页 |
3.3 人文景观要素的体现 | 第36-38页 |
3.3.1 建筑 | 第36-37页 |
3.3.2 雕塑 | 第37页 |
3.3.3 道路铺装 | 第37-38页 |
第4章 叙事性景观设计的创新研究 | 第38-42页 |
4.1 时间组织法 | 第38页 |
4.1.1 时序性 | 第38页 |
4.1.2 非时序性 | 第38页 |
4.1.3 静态的叙事 | 第38页 |
4.2 空间组织法 | 第38-39页 |
4.2.1 线性空间组合 | 第38-39页 |
4.2.2 团组式 | 第39页 |
4.2.3 集中式 | 第39页 |
4.3 文化感知法 | 第39-41页 |
4.3.1 如诗的意境 | 第39页 |
4.3.2 寓意式 | 第39-40页 |
4.3.3 命名式 | 第40-41页 |
4.3.4 场所感知式叙事设计 | 第41页 |
4.4 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5章 叙事性景观设计实践 | 第42-52页 |
5.1 齐园场地概况分析 | 第42-44页 |
5.1.1 场地研究背景 | 第42页 |
5.1.2 自然条件及周边环境 | 第42-43页 |
5.1.3 交通条件及经济指标 | 第43-44页 |
5.2 基于研究成果的方案设计 | 第44-45页 |
5.2.1 场景主题核心的营造 | 第44页 |
5.2.2 叙事文本线索的编排 | 第44-45页 |
5.2.3 修辞策略的运用 | 第45页 |
5.2.4 当地文化的引入 | 第45页 |
5.3 叙事景观作品的生成 | 第45-51页 |
5.3.1 设计目标与情感表达方式 | 第45-46页 |
5.3.2 主题意义的提炼 | 第46页 |
5.3.3 主题意义的拆分 | 第46-47页 |
5.3.4 景观总体设计 | 第47-51页 |
5.4 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6章 结语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附录—图片来源 | 第55-57页 |
后记 | 第57-5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| 第58-59页 |
附件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