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棕地再开发识别与评价方法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2-15页 |
| ·棕地的概念 | 第13页 |
| ·棕地的类型 | 第13页 |
| ·北美以及欧洲棕地开发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·中国土地再利用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目的与内容 | 第15-18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5-17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流程与框架 | 第19-2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0-22页 |
| 第二章 棕地开发相关理论研究 | 第22-52页 |
| ·棕地的各种定义 | 第22-25页 |
| ·与污染相关的定义 | 第23-24页 |
| ·与废弃相关的定义 | 第24页 |
| ·不同定义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| ·本研究的棕地概念 | 第25页 |
| ·土地重建管理控制 | 第25-30页 |
| ·北美以及欧洲棕地再开发管理控制体系 | 第25-26页 |
| ·中国土地再利用与重建管理控制体系 | 第26-30页 |
| ·明确棕地再开发的概念 | 第30-36页 |
| ·棕地再开发的过程 | 第30-32页 |
| ·棕地再开发的利益与好处 | 第32-34页 |
| ·棕地再开发的挑战与障碍 | 第34-35页 |
| ·棕地再开发的影响因素 | 第35-36页 |
| ·识别潜在棕地的方法 | 第36-38页 |
| ·评估潜在棕地的方法 | 第38-45页 |
| ·评估再开发潜力技术框架 | 第38-42页 |
| ·评估方法 | 第42-45页 |
| ·棕地再开发的方法与原则 | 第45-47页 |
| ·污染净化方法研究 | 第45-46页 |
| ·棕地再开发原则研究 | 第46-47页 |
| ·国内外棕地案例研究 | 第47-50页 |
| ·国内案例 | 第47-48页 |
| ·国外案例 | 第48-5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| 第三章 论文研究方法 | 第52-68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52-53页 |
| ·案例研究区域 | 第53-59页 |
| ·深圳市综合概述 | 第54-55页 |
| ·高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| 第55页 |
| ·有限的土地资源 | 第55-56页 |
| ·城市用地开发与管理 | 第56-57页 |
| ·深圳市福田区作为案例研究对象 | 第57-59页 |
| ·数据采集 | 第59-62页 |
| ·确认研究需要的数据 | 第59-60页 |
| ·级数据采集 | 第60页 |
| ·初级数据采集 | 第60-62页 |
| ·案例研究方法 | 第62-66页 |
| ·识别潜在棕地的方法 | 第62-63页 |
| ·评估棕地地块再开发价值方法 | 第63-66页 |
| ·研究的局限性 | 第66-67页 |
| ·小结 | 第67-68页 |
| 第四章 实例分析:深圳福田区棕地地块识别 | 第68-82页 |
| ·中国与美国土地再开发的不同点 | 第68-73页 |
| ·土地再开发过程 | 第68-70页 |
| ·数据信息来源 | 第70-71页 |
| ·政府关注的方面 | 第71-72页 |
| ·识别方法 | 第72-73页 |
| ·识别福田区潜在棕地地块 | 第73-80页 |
| ·定位目标位置 | 第73-78页 |
| ·业类型分级 | 第78页 |
| ·基地环境责任 | 第78-79页 |
| ·赋税滞纳情况 | 第79页 |
| ·定位棕地地块 | 第79-80页 |
| ·小结 | 第80-82页 |
| 第五章 棕地再开发价值评估 | 第82-106页 |
| ·棕地再开发前期准备 | 第82-89页 |
| ·案例分析一:上步片区 | 第82-84页 |
| ·案例分析二:八卦岭片区 | 第84-86页 |
| ·案例分析三:车公庙片区 | 第86-88页 |
| ·验证评估标准的合理性 | 第88-89页 |
| ·结合当地标准 | 第89-91页 |
| ·政府对土地再开发的偏好 | 第89-90页 |
| ·城市形象 | 第90-91页 |
| ·当地鼓励政策 | 第91页 |
| ·核实数据的准确性 | 第91页 |
| ·价值评估技术路线 | 第91-93页 |
| ·棕地地块再开发利用价值评估 | 第93-104页 |
| ·项目可行性分析 | 第93-98页 |
| ·社区利益 | 第98-102页 |
| ·当地因素 | 第102-103页 |
| ·ArcGIS综合分析结果 | 第103-104页 |
| ·小结 | 第104-106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6-109页 |
| ·总结 | 第106-108页 |
| ·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| 第108-10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9-114页 |
| 学术期刊文献 | 第109-111页 |
| 学术著作 | 第111页 |
| 学位论文 | 第111-112页 |
| 报告 | 第112-113页 |
| 网络资源 | 第113-114页 |
| 附录 | 第114-116页 |
| 附录一 | 第114-115页 |
| 附录二 | 第115-116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16-117页 |
| 致谢 | 第117-118页 |
| 附件 | 第11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