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22页 |
| ·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9页 |
| ·大气气溶胶研究 | 第11-12页 |
| ·酸性降水的研究 | 第12-14页 |
| ·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研究 | 第14-15页 |
| ·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离子浓度研究 | 第15-17页 |
| ·关于湿沉降理化特征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| ·本区前人主要研究工作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9-22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|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22-24页 |
| ·研究区地理位置 | 第22页 |
| ·研究区气候特点 | 第22-24页 |
| ·气温 | 第22-23页 |
| ·相对湿度和蒸发量 | 第23页 |
| ·降水量 | 第23页 |
| ·日照时数和雾日数 | 第23-24页 |
| 第3章 术语界定 | 第24-26页 |
| ·酸沉降 | 第24页 |
| ·湿沉降 | 第24页 |
| ·干沉降 | 第24页 |
| ·总悬浮颗粒物 | 第24页 |
| ·颗粒物(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) | 第24页 |
| ·月平均 | 第24页 |
| ·季平均 | 第24页 |
| ·年平均 | 第24-26页 |
| 第4章 实验概述 | 第26-34页 |
| ·干沉降采集原理及仪器 | 第26-27页 |
| ·样品类型 | 第26页 |
| ·采样原理 | 第26页 |
| ·采样系统 | 第26页 |
| ·滤膜选择及标准滤膜 | 第26-27页 |
| ·分析天平及称量方法 | 第27页 |
| ·干沉降采样方法 | 第27-29页 |
| ·采样时间 | 第27页 |
| ·采样地点 | 第27页 |
| ·采样参数设置 | 第27页 |
| ·采样准备 | 第27-28页 |
| ·采样过程 | 第28-29页 |
| ·干沉降样品处理及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·样品称重 | 第29页 |
| ·样品处理 | 第29-30页 |
| ·样品分析 | 第30页 |
| ·湿沉降样品采集与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·采样器 | 第30页 |
| ·采集时间 | 第30页 |
| ·采集地点 | 第30-31页 |
| ·采样准备 | 第31页 |
| ·采样过程 | 第31-32页 |
| ·样品分析 | 第32页 |
| ·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32-34页 |
| ·TSP和PM10质量浓度的计算方法 | 第32页 |
| ·TSP和PM10中水溶性离子浓度的计算方法 | 第32-33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第5章 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| 第34-40页 |
| ·月变化 | 第34-36页 |
| ·季变化 | 第36-37页 |
| ·不同天气影响下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 | 第37-38页 |
| ·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| 第38-3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第6章 大气颗粒物的水溶性离子理化性质 | 第40-56页 |
| ·PH值和EC | 第40-43页 |
| ·日变化 | 第40-43页 |
| ·月变化 | 第43页 |
| ·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离子组分 | 第43-46页 |
| ·阴阳离子总浓度 | 第44-45页 |
| ·阳离子浓度 | 第45-46页 |
| ·阴离子浓度 | 第46页 |
| ·不同时间尺度的离子浓度变化 | 第46-52页 |
| ·月变化 | 第46-50页 |
| ·季变化 | 第50-52页 |
| ·不同天气条件的离子浓度对比 | 第52-5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3-56页 |
| 第7章 湿沉降理化特征 | 第56-60页 |
| ·降水的PH和EC | 第56-57页 |
| ·降水的离子浓度 | 第57-58页 |
| ·月变化 | 第58-59页 |
| ·季节变化 | 第5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| 第8章 大气颗粒物与降水的关系 | 第60-62页 |
| ·大气颗粒物对雨水酸度的影响 | 第60页 |
| ·P(NO_3~-)/P(SO_4~(2-))的月变化和季变化 | 第60-61页 |
| ·季节变化 | 第6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62-63页 |
| ·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| 第63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 | 第63页 |
| ·解决途径 | 第63页 |
| ·未来研究展望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