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东瑕疵出资民事责任问题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·选题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对股东出资瑕疵问题现状的分析 | 第11页 |
·本文的内容和创新点 | 第11-14页 |
第二章 股东出资的概述 | 第14-20页 |
·股东出资义务的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股东出资是公司设立的基础 | 第14页 |
·股东出资是公司对债权人的信用担保 | 第14-15页 |
·股东出资是股东获得权利的方式 | 第15页 |
·股东出资义务的法律性质认识 | 第15-17页 |
·约定义务说 | 第15-16页 |
·法定义务说 | 第16页 |
·既是约定义务又是法定义务 | 第16页 |
·约定和法定不能分割 | 第16页 |
·笔者认为应股东出资义务及时约定义务也是法定义务 | 第16-17页 |
·股东出资瑕疵的认定和表现形式 | 第17-20页 |
·股东出资瑕疵的定义 | 第17页 |
·股东出资瑕疵的表现形式 | 第17-18页 |
·股东出资瑕疵的危害及立法规制之理由 | 第18-20页 |
第三章 国外的资本制度及我国瑕疵股东的法律地位 | 第20-26页 |
·英美法系国家的资本制度 | 第20-21页 |
·美国的资本制度 | 第20-21页 |
·英国的资本制度 | 第21页 |
·大陆法系国家 | 第21-22页 |
·德国的资本制度 | 第21-22页 |
·韩国的资本制度 | 第22页 |
·不同资本制度下股东出资的意义 | 第22-23页 |
·法定资本制 | 第22-23页 |
·授权资本制 | 第23页 |
·折衷资本制 | 第23页 |
·瑕疵出资人的法律地位 | 第23-26页 |
·股东资格的取得的理论基础 | 第24页 |
·瑕疵出资人取得股东资格的原因 | 第24页 |
·瑕疵出资股东的股东权的范围 | 第24页 |
·瑕疵出资股东股权的转让 | 第24-26页 |
第四章 股东出资瑕疵的民事责任 | 第26-36页 |
·股东出资瑕疵承担民事责任的理论基础 | 第26-28页 |
·代为追缴理论 | 第26页 |
·信托基金理论 | 第26-27页 |
·欺诈理论 | 第27页 |
·法定义务理论 | 第27-28页 |
·股东出资瑕疵责任的依据 | 第28页 |
·出资瑕疵股东对已足额出资股东的违约责任 | 第28-30页 |
·责任性质的认定 | 第28-29页 |
·归责原则 | 第29页 |
·出资瑕疵股东承担责任的具体形态 | 第29-30页 |
·出资瑕疵股东对公司的民事责任 | 第30-33页 |
·责任性质的认定 | 第30页 |
·出资瑕疵股东对公司承担责任的具体形态 | 第30-33页 |
·瑕疵出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的民事责任 | 第33-34页 |
·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责任的前提与表现形式 | 第33-34页 |
·法人人格否认时股东对债权人的责任 | 第34页 |
·公司解散阶段股东对债权人的责任 | 第34页 |
·抽逃出资股东的民事责任 | 第34-36页 |
·抽逃出资股东对公司的侵权责任 | 第35页 |
·抽逃出资股东对其他股东的违约责任 | 第35页 |
·抽逃出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的赔偿责任 | 第35-36页 |
第五章 完善我国股东瑕疵出资民事责任的思考 | 第36-44页 |
·我国公司法股东出资瑕疵民事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36-38页 |
·对于出资瑕疵责任性质区分不明确 | 第36-37页 |
·缺乏程序权益的保障 | 第37-38页 |
·缺乏责任认定的界限 | 第38页 |
·对现行制度的思考 | 第38-40页 |
·实行私法自治 | 第38-39页 |
·平衡利益关系 | 第39-40页 |
·我国股东出资瑕疵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 | 第40-44页 |
·对公司权益的保护制度 | 第40-42页 |
·对债权人的保护制度 | 第42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49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