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6-29页 |
| ·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6-19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9-26页 |
| ·河流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| 第19-20页 |
| ·考虑流域健康的水电开发研究进展 | 第20-22页 |
| ·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| 第22-23页 |
| ·水库水温研究进展 | 第23-25页 |
| ·水足迹研究进展 | 第25-26页 |
| 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6-29页 |
| 第2章 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| 第29-42页 |
| ·引言 | 第29页 |
| ·山区河流的概念及特性分析 | 第29-31页 |
| ·山区河流的概念 | 第29-30页 |
| ·山区河流的特性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·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分析 | 第31-33页 |
| ·生态系统的概念 | 第31页 |
| ·山区河流生态系统的概念 | 第31-32页 |
| ·山区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| 第32页 |
| ·山区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、功能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·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| 第33-36页 |
| ·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| 第33-34页 |
| ·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| 第34-35页 |
| ·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内涵 | 第35-36页 |
| ·水温预测方法 | 第36-38页 |
| ·水电开发中的水足迹计算方法 | 第38-41页 |
| ·水足迹内涵 | 第38页 |
| ·水电开发中水足迹的计算方法 | 第38-4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| 第3章 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影响模型及应用 | 第42-64页 |
| ·引言 | 第42-43页 |
| ·影响模型 | 第43-56页 |
| 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43-47页 |
| ·水电开发对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影响模型 | 第47-52页 |
| ·水电开发对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模型 | 第52-56页 |
| ·实证研究 | 第56-63页 |
| ·水电开发对生态系统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| 第56-59页 |
| ·水电开发对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| 第59-6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第4章 水电开发对山区河流生态承载力影响模型及应用 | 第64-75页 |
| ·引言 | 第64-65页 |
| ·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 | 第65页 |
| ·影响模型 | 第65-69页 |
| ·水电开发对山区河流生态承载力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65-67页 |
| ·水电开发对山区河流生态承载力影响模型 | 第67-69页 |
| ·实证研究 | 第69-73页 |
| ·水电开发对怒江生态承载力影响研究的必要性 | 第70页 |
| ·数据来源 | 第70-71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71-73页 |
| ·调控措施建议 | 第7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| 第5章 水电开发对河道水温影响模型及应用 | 第75-111页 |
| ·引言 | 第75页 |
| ·影响模型 | 第75-85页 |
| ·水库水流演进计算方法 | 第75-76页 |
| ·水库水温结构判别方法 | 第76-78页 |
| ·天然河道平均水温预测分析 | 第78-81页 |
| ·库区立面二维水温预测分析 | 第81-84页 |
| ·水温预测及影响分析步骤 | 第84-85页 |
| ·实例分析 | 第85-110页 |
| ·怒江天然河道水温模拟计算 | 第86-90页 |
| ·水库联合调度计算与分析 | 第90-95页 |
| ·马吉电站水库水温预测分析 | 第95-103页 |
| ·梯级开发水温变化预测分析 | 第103-107页 |
| ·水温影响及对策研究 | 第107-11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0-111页 |
| 第6章 水电开发中水足迹研究 | 第111-117页 |
| ·引言 | 第111-112页 |
| ·水电开发中的水足迹模型 | 第112页 |
| ·实例研究 | 第112-116页 |
| ·数据来源 | 第113-115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115-11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6-117页 |
|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7-120页 |
| ·结论 | 第117-118页 |
| ·展望 | 第118-12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0-134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34-136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| 第136-137页 |
| 致谢 | 第137-138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