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7页 |
1 绪论 | 第17-3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8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8-20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19页 |
·实践意义 | 第19-2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20-28页 |
·生物多样性定义的研究现状 | 第20-21页 |
·生物多样性价值分类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·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现状 | 第22-25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及其公允价值研究现状 | 第25-26页 |
·文献综述评析 | 第26-28页 |
·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| 第28-30页 |
2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公允价值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30-48页 |
·相关概念讨论及界定 | 第30-34页 |
·资源、资产与资本 | 第30-32页 |
·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本的界定 | 第32页 |
·生态资产与生态资本 | 第32页 |
·森林生物资产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 | 第32-34页 |
·公允价值的讨论 | 第34-36页 |
·公允价值的定义 | 第34-35页 |
·公允价值的特征 | 第35-36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确认的基础理论 | 第36-39页 |
·产权理论 | 第36-37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确认的依据 | 第37-39页 |
·产权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关系 | 第39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存在的理论基础 | 第39-43页 |
·价值理论 | 第40-41页 |
·利益相关理论 | 第41-42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存在依据 | 第42-43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计量属性选择的基础理论 | 第43-46页 |
·会计目标理论之决策有用观 | 第43-45页 |
·会计计量理论 | 第45-46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计量方法选择的基础理论 | 第46-47页 |
·系统论之整体价值观 | 第46页 |
·替代理论 | 第46-4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3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会计确认 | 第48-59页 |
·林业企业森林生物资产的核算现状 | 第48-50页 |
·基于资源转化为资产角度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确认 | 第50-52页 |
·资源转化为资产的条件 | 第51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转化为资产的条件 | 第51-52页 |
·基于会计准则角度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确认 | 第52-54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定义及特征 | 第54-56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定义 | 第54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特征 | 第54-55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影响因素 | 第55-56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分类 | 第56-5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4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公允价值会计计量 | 第59-68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计量对象界定 | 第59-60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计量属性选择 | 第60-62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计量属性内涵 | 第60-61页 |
·国际国内生物资产准则关于计量属性比较 | 第61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选择依据 | 第61-62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计量内容分析 | 第62-64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实物计量 | 第62-64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货币计量 | 第64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类型划分 | 第64-65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传统价值类型 | 第64-65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类型重划 | 第65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技术路径选择 | 第65-67页 |
·市场路径 | 第66页 |
·重置成本路径 | 第66页 |
·预期收益路径 | 第66-6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5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指标的设计 | 第68-79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公允价值指标及指标系统含义 | 第68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指标设计指导思想 | 第68-70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系统构建 | 第70-71页 |
·可计量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指标设计 | 第71-75页 |
·设计假设 | 第71-73页 |
·设计原则 | 第73-74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公允价值可计量指标设计方法 | 第74-75页 |
·指标描述 | 第75-78页 |
·林木资产价值 | 第75页 |
·林副产品价值 | 第75-76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商誉资产价值 | 第76-77页 |
·森林景观价值 | 第77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无形资产价值 | 第77-7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6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静态价值计量方法 | 第79-95页 |
·市场法 | 第79-82页 |
·市场法原理及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| 第79-80页 |
·市场法的应用及比较 | 第80-82页 |
·收益法 | 第82-83页 |
·收益法原理及应用的必要性 | 第82页 |
·收益法各项指标的确定 | 第82-83页 |
·重置成本法 | 第83页 |
·计量方法的选择与评述 | 第83-85页 |
·投资组合理论的应用 | 第85-94页 |
·投资组合理论在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计量中应用的必要性 | 第86-87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组合特征分析 | 第87-91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整体价值计量模型建立 | 第91-9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4-95页 |
7 基于灰色模型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动态价值计量 | 第95-104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分析 | 第95-96页 |
·空间动态变化 | 第95-96页 |
·时间动态变化 | 第96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动态变化机理 | 第96-98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增值机理 | 第96-97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减值机理 | 第97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分解机理 | 第97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分配机理 | 第97-98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动态价值计量方法选择 | 第98-100页 |
·灰色预测模型含义 | 第99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灰色预测的必要性分析 | 第99-100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 | 第100-101页 |
·灰色模型的检验 | 第101-102页 |
·灰色预测模型解决的主要问题 | 第102-10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8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会计信息披露设计 | 第104-114页 |
·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04-106页 |
·披露形式存在的问题 | 第104-106页 |
·披露内容存在的问题 | 第106页 |
·设计总体思路 | 第106-107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公允价值核算的内容设计思路 | 第106-107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形式设计思路 | 第107页 |
·会计核算基本假设 | 第107-108页 |
·会计科目设计 | 第108-109页 |
·“生物资产”总分类科目的整合与扩展 | 第108页 |
·增设相关总分类科目 | 第108-109页 |
·会计报告设计 | 第109-112页 |
·财务报告模式设计 | 第109-110页 |
·会计报表设计 | 第110-112页 |
·会计报表附注设计 | 第112-113页 |
·括号注释内容设计 | 第112页 |
·会计报表底注内容设计 | 第112-11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3-114页 |
9 迎春林业局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计量实证研究 | 第114-135页 |
·研究地区概况 | 第114-117页 |
·地理区位概况 | 第114页 |
·生物多样性概况 | 第114-117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静态价值计量 | 第117-127页 |
·有形资产价值计量 | 第117-122页 |
·无形资产价值计量 | 第122-125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整体资产价值及商誉价值计量 | 第125-127页 |
·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动态价值计量 | 第127-129页 |
·迎春林业局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在会计报告中的披露 | 第129-134页 |
·报表披露 | 第129-132页 |
·报表附注披露 | 第132-133页 |
·迎春林业局森林生物多样性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启示及建议 | 第133-13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4-135页 |
结论 | 第135-1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7-14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43-144页 |
致谢 | 第144-1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