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中国农业经济论文--农业部门经济论文--种植业论文--粮食作物论文

确保安全的粮食供求紧平衡研究

摘要第1-8页
Abstract第8-17页
插图索引第17-19页
附表索引第19-20页
第1章 绪论第20-38页
   ·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20-24页
     ·选题背景第20-22页
     ·研究意义第22-24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24-33页
     ·关于粮食供求紧平衡概念和供求特征研究第24-26页
     ·关于粮食供求紧平衡模型与调控原理研究第26-28页
     ·关于粮食安全紧平衡指数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第28-30页
     ·关于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政策建议研究第30-33页
   ·研究内容及重要观点第33-35页
   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35-36页
   ·研究框架与主要创新第36-38页
     ·研究框架第36-37页
     ·主要创新第37-38页
第2章 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概念及供求特征第38-65页
   ·粮食供求紧平衡概念第38-40页
     ·关于粮食供求紧平衡概念的两种理解第38-39页
     ·粮食供求紧平衡内涵第39-40页
   ·粮食供求的基本特征第40-55页
     ·刚性需求特征第40-45页
     ·粮食的波动供给特征第45-49页
     ·粮食的生产弱质特征第49-53页
     ·粮食的供求价格特征第53-55页
   ·实现粮食供求紧平衡的现实意义第55-65页
     ·缩小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需要第55-57页
     ·提高农民收入及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第57-59页
     ·降低政府确保粮食安全成本的需要第59-63页
     ·有效利用国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需要第63-65页
第3章 粮食供求紧平衡模型与调控原理第65-75页
   ·粮食供求紧平衡的基本原理第65-66页
     ·政府对粮食供求进行主动调节第65-66页
     ·给予市场机制合理的运行空间第66页
     ·提高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第66页
   ·粮食供求紧平衡模型第66-70页
     ·粮食动态平衡预警模型第67-69页
     ·粮食供求紧平衡模型第69-70页
   ·供求紧平衡模型的实证分析第70-71页
   ·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原理第71-75页
     ·中短期供求紧平衡调控原理第71-73页
     ·长期供求紧平衡调控原理第73-74页
     ·加强紧平衡保障能力建设第74-75页
第4章 粮食供求紧平衡指数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第75-92页
   ·粮食供给增长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第75-79页
     ·粮食供给增长率测算第75-76页
     ·粮食供给增长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第76-79页
   ·粮食需求增长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第79-80页
     ·粮食需求增长率测算第79页
     ·粮食需求增长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第79-80页
   ·粮食净进口率增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第80-87页
     ·中国粮食净进口率测算第80-81页
     ·粮食净进口率的分品种分析特征第81-85页
     ·粮食净进口率及其增量测算第85-86页
     ·粮食净进口率及其增量影响因素分析第86-87页
   ·粮食供给价格弹性指数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第87-89页
     ·粮食供给价格弹性测算第88-89页
     ·粮食供给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9页
   ·粮食总储备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第89-92页
     ·粮食储备的作用第89页
     ·粮食储备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9-90页
     ·粮食储备率测算第90-92页
第5章 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思路及政策建议第92-117页
   ·转变思想观念,建立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机制第92-93页
     ·建立中短期紧平衡调控机制第92-93页
     ·建立长期紧平衡调控机制第93页
   ·调整行政体制,建立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机构第93-95页
     ·建立统筹调控管理机构第93-94页
     ·提高调控机构的管理能力第94-95页
   ·加强基础建设,建立粮食供求紧平衡预警体系第95-97页
     ·短期供求紧平衡预警体系第95页
     ·建立中期供求紧平衡预警体系第95-96页
     ·建立长期警迹预警体系第96-97页
   ·稳定供给能力,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第97-100页
     ·耕地保护开发与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第97页
     ·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第97-98页
     ·农业组织创新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第98页
     ·基础设施建设与夯实粮食生产能力第98页
     ·主生产区建设与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第98-99页
     ·生产资料供给与挖掘粮食生产能力第99页
     ·农业自然灾害防御与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第99页
     ·非粮食物资源开发与补充粮食生产能力第99-100页
   ·加强国际贸易,增强国际资源利用能力第100-104页
     ·构建资本利用平台,促进粮食产业发展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·构建技术利用平台,推动粮食科技进步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·构建资源利用平台,有效利用国外资源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·构建风险管理平台,有效化解国际化风险第103-104页
   ·加强市场建设,增强粮食市场平衡能力第104-109页
     ·粮食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·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及其调控能力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·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流通能力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·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体系研究第108-109页
   ·强化政府责任,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第109-114页
     ·粮食产业政策与完善产业管理机制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·粮食补贴政策与完善财政投入机制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·粮食价格政策与完善市场调控机制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·地方政府责任与完善利益补偿机制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·科学节约用粮与完善粮食节约机制第113-114页
   ·加强社会救济,增强特殊群体粮食保障能力第114-117页
     ·农村贫困人口粮食安全援助机制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·城市贫困人口粮食安全援助机制第115页
     ·受灾特殊群体粮食安全援助机制第115页
     ·社会弱势群体粮食安全救助机制第115-117页
第6章 总结与展望第117-121页
   ·总结第117-120页
     ·粮食供求紧平衡概念及供求特征第117页
     ·粮食供求动态紧平衡模型与调控原理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·粮食安全动态紧平衡指数测算及调节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·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思路与政策建议第119-120页
   ·展望第120-121页
参考文献第121-130页
致谢第130-131页
附录 A 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31-132页

论文共13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
下一篇:地方政府举债中官员机会主义行为的审计监管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