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1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7页 |
| 1 马铃薯青枯病研究进展 | 第11-15页 |
| ·马铃薯生产及青枯病的发生 | 第11页 |
| ·青枯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类 | 第11-12页 |
| ·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病规律及其致病机理 | 第12-13页 |
| ·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治 | 第13-15页 |
| 2 芽孢杆菌在生物防控中的应用及其主要作用机制 | 第15-18页 |
| ·芽孢杆菌在生物防控中的应用 | 第15-16页 |
| ·主要作用机制 | 第16-18页 |
| 3 连作障碍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| 第18-20页 |
| ·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| 第18-19页 |
| ·微生物区系对连作障碍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| 4 微生物区系研究概况 | 第20-25页 |
| ·平板培养法 | 第20页 |
| ·Biolog GN法 | 第20-21页 |
| ·脂肪酸甲酯谱图分析法 | 第21-22页 |
| ·分子生物学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·DGGE技术 | 第23-25页 |
|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5页 |
| 6 技术路线 | 第25-27页 |
| 第二章 马铃薯青枯病拮抗菌的筛选和鉴定 | 第27-45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27-35页 |
| ·供试材料 | 第27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7-35页 |
|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5-43页 |
| ·分离和筛选结果 | 第35-36页 |
| ·菌株T3的培养特征和形态特性 | 第36页 |
| ·菌株T3的生理生化特征 | 第36-37页 |
| ·菌株T3的抗生素敏感性 | 第37-38页 |
| ·菌株T3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| 第38-39页 |
| ·不同培养条件对拮抗菌生长的影响 | 第39-42页 |
| ·菌株T3的抗菌谱 | 第42-43页 |
| ·菌株T3的拮抗基因 | 第43页 |
| 3 讨论 | 第43-44页 |
| 4 小结 | 第44-45页 |
| 第三章 T3发酵的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青枯病的生防及促生作用 | 第45-57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45-48页 |
| ·供试材料 | 第45-46页 |
| ·盆栽试验设计 | 第46页 |
| ·测定方法 | 第46-47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47-48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48-53页 |
| ·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48页 |
| ·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光合特性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块茎重量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·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植株生长的影响 | 第50页 |
| ·不同处理对抗病性相关酶(物质)活性(含量)的影响 | 第50-53页 |
| ·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青枯病的生防效果 | 第53页 |
| 3 讨论 | 第53-54页 |
| ·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的促生作用 | 第53-54页 |
| ·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控作用 | 第54页 |
| 4 小结 | 第54-57页 |
| 第四章 施用拮抗菌对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| 第57-73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57-59页 |
| ·供试材料 | 第57页 |
| ·盆栽试验设计 | 第57页 |
| ·土样采集 | 第57页 |
| ·根际土壤的微生物计数 | 第57-58页 |
| ·土壤总DNA与菌体总DNA的提取 | 第58页 |
| ·PCR-DGGE分析 | 第58-59页 |
| ·数据处理 | 第59页 |
|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9-69页 |
| ·施用拮抗菌对马铃薯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| 第59-61页 |
| ·细菌群落多样性变化 | 第61-65页 |
| ·真菌群落多样性变化 | 第65-69页 |
| 3 讨论 | 第69-71页 |
| 4 小结 | 第71-73页 |
| 全文总结 | 第73-7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5-85页 |
| 创新之处 | 第85-87页 |
| 附录 | 第87-99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99-101页 |
|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01-103页 |
| 致谢 | 第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