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中国农业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--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--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

当前农村土地问题的社会风险研究

目录第1-6页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第一章 导论第10-28页
 一、问题的提出第10-12页
  (一) 当前农村由土地引发的危机频繁出现第10-11页
  (二) 农村土地问题蕴藏了巨大的社会风险第11-12页
 二、研究综述第12-19页
  (一) 国外研究综述第12-13页
  (二) 国内研究综述第13-16页
  (三) 研究述评第16-19页
 三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-20页
 四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0-21页
 五、核心概念和研究内容第21-26页
  (一) “土地冲突”和“农村土地冲突”第21-23页
  (二) 风险的社会理论体系第23-24页
  (三) 土地风险:农村土地冲突思考的新视角第24-26页
 六、主要的创新和不足第26-28页
第二章 中国农村土地风险研究的理论建构第28-44页
 一、历史际遇:风险社会笼罩下的社会风险第28-31页
  (一) 处于现代化中的中国面临多重社会风险威胁第29页
  (二) 处于转型期中的中国存在高能社会冲突互动第29-30页
  (三) 处于赶超型中的中国饱受风险时空压缩困扰第30-31页
 二、现实关涉:社会风险语境中的土地风险第31-35页
  (一) 发生机制的不确定性第32-33页
  (二) 责任主体的不确定性第33-34页
  (三) 边界扩散的不确定性第34-35页
 三、逻辑推演:土地风险框架下的类型层级第35-40页
  (一) 冲突研究和风险研究的路径比较第36-38页
  (二) 两条路径和两种范式的分层缝合第38-40页
 四、风险消弭:风险理论指导下的治理思路第40-42页
 五、本章小结第42-44页
第三章 农村土地问题的现实性风险:土地冲突失序第44-58页
 一、土地风险与土地冲突的概念交涉第44-46页
 二、利益整合的风险:土地冲突中主体结构的断裂分化第46-49页
  (一) 土地冲突的参与主体覆盖农村范围内所有行为主体第46-47页
  (二) 土地冲突的参与主体呈现阶层强弱分化的博弈态势第47-48页
  (三) 土地冲突的参与主体卷入后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第48-49页
 三、危机控制的风险:土地冲突中主体行动的烈度升级第49-52页
  (一) 土地冲突由应激行动向主动化方向发展第49-50页
  (二) 土地冲突由自发行动向组织化方向发展第50-51页
  (三) 土地冲突由合法行动向暴力化方向发展第51-52页
 四、秩序形塑的风险:土地冲突中信息传播的气场营造第52-57页
  (一) “气”的凝聚环节:信息主体的分散增强了农民群体的“抗争意识”第53-55页
  (二) “气”的释放环节:信息传播的便捷加速了集体行动的“循环反应”第55-57页
 五、本章小结第57-58页
第四章 农村土地问题的规则性风险:土地制度失范第58-76页
 一、风险定位:土地制度中条款与实际的背离第58-63页
  (一) 名义——条款制度的模糊是土地制度设计偏差的表象第59-61页
  (二) 实际——条款制度的虚化是土地制度功能偏差的实质第61-63页
 二、风险探源:土地政策制定有意的制度模糊第63-67页
  (一) 制度的历史考察:土地风险的政治考量与感知第63-65页
  (二) 有意的制度模糊:土地风险由当下向未来转移第65-67页
 三、风险扩散:土地政策执行人为的制度异化第67-73页
  (一) 土地政策执行的一般分析:地方政府的行为异化第67-68页
  (二) 土地制度异化的实证分析:以“拆村并居”为例第68-71页
  (三) 土地制度异化的风险分析:财富和风险的不对称第71-73页
 四、本章小结第73-76页
第五章 农村土地问题的体制性风险:土地政治失稳第76-92页
 一、土地的政治学?——究竟是什么第76-81页
  (一) 对土地权属“政治性”品格的理论拓展第76-79页
  (二) 对土地问题“政治性”分析的文献梳理第79-81页
  (三) 对土地风险“政治性”视角的向度划分第81页
 二、国家——民众关系风险:土地权属的模糊论证稀释合法性第81-85页
 三、政治——行政关系风险:土地行政的政治干扰危及有效性第85-88页
 四、权力——市场关系风险:土地利益的政治分成破坏稳定性第88-91页
 五、本章小结第91-92页
第六章 农村土地风险的治理之道第92-102页
 一、风险治理理论的引入第92-93页
 二、不确定性与泛政治化:土地风险的两大主题第93-96页
 三、应对不确定性:风险的工具性策略第96-99页
 四、重塑土地政治:风险的本源性消弭第99-102页
结论与讨论第102-106页
 一、研究结论第102-104页
 二、几点讨论第104-106页
参考文献第106-114页
致谢第114-115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主持的课题第115页

论文共11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连云港市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
下一篇:中国水果出口至东盟的影响因素和潜力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