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9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医学图像分割及其特点 | 第14-17页 |
·医学图像特点 | 第15页 |
·医学图像分割 | 第15-17页 |
·心脏图像分割研究现状 | 第17-24页 |
·心脏医学图像分割的难点 | 第17-18页 |
·心脏医学图像算法的分类 | 第18-19页 |
·基于常规算法的分割 | 第19-21页 |
·基于形变模型的分割 | 第21-22页 |
·基于统计模型的分割 | 第22-24页 |
·心脏功能分析研究现状 | 第24-25页 |
·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| 第25-29页 |
第2章 心脏成像与图像预处理 | 第29-45页 |
·心脏成像 | 第29-36页 |
·心脏成像 | 第30-33页 |
·CT 成像 | 第33-36页 |
·心脏MSCT 数据的预处理 | 第36-44页 |
·心脏MSCT 图像及其特点 | 第36-39页 |
·非线性灰度变换 | 第39-40页 |
·CT 图像去噪 | 第40-44页 |
·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3章 基于改进耦合水平集模型的左心室自动分割 | 第45-67页 |
·水平集模型 | 第45-55页 |
·主动轮廓模型 | 第45-47页 |
·几何曲线演化与水平集方法 | 第47-50页 |
·基于图像边缘的几何主动轮廓模型 | 第50-51页 |
·基于区域的几何主动轮廓模型 | 第51-55页 |
·改进耦合水平集模型 | 第55-65页 |
·LSWR 模型 | 第55-58页 |
·左心室的定位 | 第58-59页 |
·水平集起始轮廓的初始化 | 第59-60页 |
·改进的边界检测函数和耦合因子 | 第60-62页 |
·ICLS 模型 | 第62-63页 |
·实验与分析 | 第63-65页 |
·总结 | 第65-67页 |
第4章 基于改进模糊连接度的左心室半自动分割 | 第67-89页 |
·图像分割中的模糊连接度理论 | 第67-72页 |
·模糊集合理论 | 第68-70页 |
·基于模糊连接度的图像分割 | 第70-72页 |
·Livewire 算法 | 第72-77页 |
·算法原理 | 第73页 |
·局部代价函数 | 第73-75页 |
·最短路径 | 第75-77页 |
·IFLW 模型的左心室分割 | 第77-86页 |
·基于先验知识的改进模糊连接度 | 第77-80页 |
·基于改进的代价函数矩阵 | 第80-82页 |
·耦合改进模糊连接度的IFLW 算法 | 第82页 |
·实验与分析 | 第82-86页 |
·本章总结 | 第86-89页 |
第5章 基于统计形状模型的四维心脏提取 | 第89-117页 |
·统计模型 | 第89-98页 |
·ASM 模型理论 | 第90-96页 |
·AAM 模型理论 | 第96-98页 |
·基于改进ASM 的心脏分割模型 | 第98-106页 |
·ASM 与AAM 的不足与缺陷 | 第98-99页 |
·改进的训练样本集标记方法 | 第99-101页 |
·ASM 自动定位与搜索算法 | 第101-104页 |
·基于改进ASM 的单心相心脏分割模型 | 第104-106页 |
·基于Demons 配准和改进ASM 的4D 心脏分割 | 第106-113页 |
·基于互信息量Demons 的心相间配准 | 第107-111页 |
·基于Demons 配准和改进ASM 的4D 心脏分割 | 第111-113页 |
·实验与结果 | 第113-115页 |
·本章总结 | 第115-117页 |
第6章 基于 MSCT 的心功能分析初步研究 | 第117-125页 |
·概述 | 第117-118页 |
·心脏全局功能分析 | 第118-121页 |
·全局功能参数 | 第118-120页 |
·基于分割模型的心脏全局参数评估 | 第120-121页 |
·心脏动态参数初步研究 | 第121-123页 |
·本章总结 | 第123-125页 |
第7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25-129页 |
·论文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| 第125-126页 |
·展望 | 第126-1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9-141页 |
致谢 | 第141-143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43-145页 |
已发表论文 | 第143-144页 |
录用待发表论文 | 第144页 |
参加的科研工作 | 第144-1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