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绪论 | 第8-17页 |
(一)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“小人”的概念与界定 | 第9-11页 |
(二)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演变及其原因 | 第11-13页 |
(三)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种类 | 第13-15页 |
(四)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模式 | 第15-17页 |
一、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“小人”形象的传承和创新 | 第17-28页 |
(一) 传承 | 第17-24页 |
1. 唐传奇中的“小人”形象 | 第17-19页 |
2. 宋元话本中“小人”形象 | 第19-20页 |
3.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“三言”、“二拍”中的“小人”形象 | 第20-24页 |
(二) 创新 | 第24-28页 |
1. 形象的多元化 | 第24-25页 |
2. 道德性的转变 | 第25-28页 |
二、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的“小人”形象 | 第28-35页 |
(一) 附庸风雅、欺世盗名的假才子 | 第28-30页 |
(二) 欺男霸女、强娶豪夺的官宦恶少 | 第30-32页 |
(三) 飞扬跋扈、奸诈阴险的权臣 | 第32-33页 |
(四) 心术不正、挑拨是非的无耻之徒 | 第33-35页 |
三、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“小人”群体形成的原因 | 第35-42页 |
(一) 阅读群体的市民化 | 第35-37页 |
(二) 出奇创新的创作需求 | 第37-39页 |
(三) 揭示社会弊病和黑暗面 | 第39-40页 |
(四) 反驳当时流行的写实主义创作流派 | 第40-42页 |
四、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“小人”角色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 | 第42-49页 |
(一) 增加故事情节的复杂性和可看性 | 第42-44页 |
(二) 转变惯往伦理冲突的模式 | 第44-45页 |
(三) 突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 | 第45-47页 |
(四) 反映了社会的深度和广度 | 第47-49页 |
五、结语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