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省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CONTENTS | 第11-14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4-16页 |
1 绪论 | 第16-26页 |
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6-23页 |
·研究的缘起 | 第16-18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8-20页 |
·研究问题的提出 | 第20-23页 |
·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| 第23-24页 |
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24-2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5-26页 |
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| 第26-51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26-38页 |
·区域竞争力研究 | 第26-30页 |
·区域教育竞争力研究 | 第30-33页 |
·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研究 | 第33-35页 |
·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 | 第35-37页 |
·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| 第37-38页 |
·理论基础 | 第38-49页 |
·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| 第38-41页 |
·非均衡发展理论 | 第41-44页 |
·教育外部关系理论 | 第44-4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3 省域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51-77页 |
·省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理论模型的构建 | 第51-57页 |
·概念内涵界定 | 第51-52页 |
·构成要素分析 | 第52-54页 |
·理论模型构建 | 第54-57页 |
·省域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57-75页 |
·构建原则 | 第57-58页 |
·指标筛选 | 第58-65页 |
·组合赋权 | 第65-7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4 省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| 第77-101页 |
·省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评价 | 第77-82页 |
·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| 第77页 |
·计算方法及评价结果 | 第77-82页 |
·省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分析 | 第82-99页 |
·聚类特征分析 | 第82-85页 |
·区域结构分析 | 第85-90页 |
·内部协调性分析 | 第90-95页 |
·外部协调性分析 | 第95-9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9-101页 |
5 省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01-126页 |
·经济因素分析 | 第102-105页 |
·政策制度因素分析 | 第105-115页 |
·政策因素 | 第105-111页 |
·制度因素 | 第111-115页 |
·历史文化因素分析 | 第115-121页 |
·历史因素 | 第115-119页 |
·文化因素 | 第119-121页 |
·人口环境因素分析 | 第121-123页 |
·人口因素 | 第121-122页 |
·环境因素 | 第122-12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3-126页 |
6 提升省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战略对策研究 | 第126-138页 |
·省域间高等教育非均衡—协调发展战略 | 第126-132页 |
·优先培育“增长极”高等教育竞争优势 | 第126-128页 |
·梯度推进“中间区”高等教育提升水平 | 第128-131页 |
·辐射促进“落后区”高等教育加快发展 | 第131-132页 |
·省域内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战略 | 第132-136页 |
·促进省域高等教育内部要素间协调发展 | 第132-135页 |
·促进省域高等教育与省域经济协调发展 | 第135-136页 |
·基于省域实际的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战略 | 第136-13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7-138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138-145页 |
·本研究的结论与创新点 | 第138-144页 |
·本研究的结论 | 第138-142页 |
·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42-144页 |
·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| 第144-1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5-152页 |
附录A 原始数据 | 第152-164页 |
附录B 二级指标数据及排名 | 第164-169页 |
附录C 8位专家权重 | 第169-173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| 第173-175页 |
致谢 | 第175-17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76-1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