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4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综述 | 第16-33页 |
·基础液体——生理盐水 | 第17-18页 |
·基础液体的组成特点 | 第17页 |
·手术中大量输入生理盐水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·第一代平衡液——林格液 | 第18页 |
·第二代平衡液——乳酸钠林格氏液 | 第18-20页 |
·乳酸钠林格氏液的组成特点 | 第18-19页 |
·乳酸钠林格氏液的临床用途和局限性 | 第19-20页 |
·第三代平衡液——复方醋酸钠 | 第20-24页 |
·脉勃力 A | 第20页 |
·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(乐加) | 第20-24页 |
·基础体液、第一、二、三代平衡液的区别 | 第24-28页 |
·三代平衡液的特点 | 第24-25页 |
·三代平衡液之间钠离子的区别 | 第25页 |
·三代平衡液之间钾离子的区别 | 第25-26页 |
·三代平衡液之间钙离子的区别 | 第26页 |
·三代平衡液之间镁离子的区别 | 第26页 |
·三代平衡液之间氯离子的区别 | 第26-27页 |
·醋酸钠林格与乳酸钠林格相比的临床利益 | 第27-28页 |
·问题及展望 | 第28-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9-33页 |
第3章 资料与方法 | 第33-36页 |
·一般资料 | 第33页 |
·麻醉与实验方法 | 第33-34页 |
·麻醉方法 | 第33页 |
·实验仪器及药品 | 第33-34页 |
·输入液体方法 | 第34页 |
·观测指标 | 第34-35页 |
·统计学处理及分析 | 第35-36页 |
第4章 结果 | 第36-40页 |
·两组间不同时点输入晶体量与失血量变化 | 第36页 |
·两组间不同时点 HR、MAP、Hct 的变化 | 第36-37页 |
·两组间不同时点 PH 值 BE 值的变化 | 第37页 |
·两组间不同时点钠、钾、钙、镁以及血糖、乳酸的变化 | 第37-40页 |
第5章 讨论 | 第40-43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