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·国外绿色建筑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·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·国内绿色建筑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·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·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| 第15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5-18页 |
2 基础理论 | 第18-24页 |
·绿色建筑理论 | 第18-20页 |
·绿色建筑的概念 | 第18页 |
·绿色建筑的特点 | 第18-19页 |
·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对比 | 第19-20页 |
·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效益理论 | 第20-24页 |
·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 | 第20页 |
·全寿命周期费用 | 第20-21页 |
·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| 第21-22页 |
·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效益 | 第22-24页 |
3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效益模型构建 | 第24-37页 |
·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效益模型构建原则 | 第24页 |
·绿色建筑费用分析 | 第24-25页 |
·绿色建筑增量费用的概念 | 第24页 |
·绿色建筑增量费用的测算 | 第24-25页 |
·绿色建筑效益分析 | 第25-32页 |
·绿色建筑增量效益的概念 | 第25页 |
·绿色建筑直接经济效益的测算 | 第25-28页 |
·绿色建筑间接效益的量化 | 第28-29页 |
·绿色建筑环境效益的测算 | 第29-31页 |
·绿色建筑社会效益的测算 | 第31-32页 |
·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与参数 | 第32-37页 |
·绿色建筑经济评价参数 | 第33页 |
·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 | 第33-37页 |
4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 | 第37-53页 |
·层次分析法理论模型 | 第37-41页 |
·层次分析法简介 | 第37页 |
·层次分析法建模 | 第37-41页 |
·灰色系统理论模型 | 第41-46页 |
·灰色系统理论简介 | 第41页 |
·灰色系统理论基本概念 | 第41页 |
·灰色聚类评估模型 | 第41-45页 |
·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估 | 第45-46页 |
·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体系构建 | 第46-53页 |
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46页 |
·评价指标各层次权重的确定 | 第46-51页 |
·评价标准的确定 | 第51-53页 |
5 实例分析 | 第53-75页 |
·工程概况 | 第53-54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53-54页 |
·建筑概况 | 第54页 |
·页目主要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| 第54-58页 |
·节能与能源利用 | 第54-55页 |
·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| 第55页 |
·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| 第55-56页 |
·节地与室外环境 | 第56页 |
·室内环境 | 第56-58页 |
·运营管理 | 第58页 |
·绿色建筑费用效益分析 | 第58-69页 |
·绿色建筑的费用计算 | 第58-61页 |
·绿色建筑的效益计算 | 第61-66页 |
·绿色建筑的费用效益经济分析 | 第66-69页 |
·应用灰色聚类法的绿色建筑评价 | 第69-75页 |
·建立绿色建筑评价指标集并进行评分 | 第69-70页 |
·划分评价灰类并选取阈值 | 第70页 |
·建立三角白化权函数 | 第70-71页 |
·计算各指标的三角白化权函数值 | 第71-72页 |
·计算综合聚类系数 | 第72-73页 |
·综合评价 | 第73-75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·结论 | 第75-76页 |
·展望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附录A 绿色建筑性能指标重要度评价调查问卷 | 第80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