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一、引言 | 第9-14页 |
·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文献综述 | 第10-13页 |
·论文的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论文框架 | 第1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二、转型期中国的群体性事件 | 第14-23页 |
·群体性事件概述 | 第14-16页 |
·群体性事件定义 | 第14-15页 |
·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| 第15-16页 |
·群体性事件产生的背景分析 | 第16-22页 |
·结构性压力—转型期中国的重重矛盾 | 第17-19页 |
·结构化紧张—政府公信力缺失 | 第19-20页 |
·社会控制力下降—独特的文化因素 | 第20-21页 |
·一般化信念—流言和信息传播 | 第21-22页 |
·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三、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理 | 第23-29页 |
·社会成员作为个体时的心理 | 第24-26页 |
·转型期失衡导致了“相对剥夺感”甚至“绝对剥夺感” | 第24-25页 |
·政府腐败以及官员不作为,导致了不信任感 | 第25-26页 |
·处于群体中的的群体心理 | 第26-29页 |
·模仿、暗示、感染 | 第26-27页 |
·社会影响下的从众心理 | 第27页 |
·去个性化的心理与个人英雄主义 | 第27-28页 |
·逃避自由的心理及破坏心理 | 第28-29页 |
四、个案研究—以湖北石首事件为例 | 第29-35页 |
·案例简介 | 第29-31页 |
·案例简析 | 第31-33页 |
·案例总结 | 第33-35页 |
五、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机制 | 第35-40页 |
·加强利益相关者心理引导和干预 | 第35-36页 |
·控制谣言传播,建立危机干预中心 | 第36-37页 |
·加强利益表达体制建设,完善利益救助渠道 | 第37-38页 |
·促进社会公正、重建政府和民众的双向信任 | 第38-39页 |
·树立精神信仰,重塑价值体系 | 第39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致谢 | 第43-44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