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我国宪政建设道路的选择
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7页 |
| 0 导论 | 第7-10页 |
| ·问题的由来 | 第7页 |
| ·文献综述 | 第7-8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8-9页 |
| ·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| 第9-10页 |
| 1 宪政建设道路基本理论 | 第10-17页 |
| ·宪政的界定 | 第10-11页 |
| ·宪政建设的内容 | 第11-15页 |
| ·宪法是宪政建设的前提 | 第11-12页 |
| ·民主是宪政建设的基石 | 第12-13页 |
| ·法治是宪政建设的载体 | 第13-14页 |
| ·人权是宪政建设的目的 | 第14-15页 |
| ·宪政建设道路释义 | 第15-17页 |
| ·宪政建设道路有迹可循又充满不确定性 | 第15页 |
| ·国家宪政和社会宪政是宪政建设的主要方式 | 第15-17页 |
| 2 中外宪政建设道路的历史演进 | 第17-28页 |
| ·中国宪政建设道路及分析 | 第17-22页 |
| ·百年中国宪政之路 | 第17-20页 |
| ·中国宪政建设道路分析:我国宪政建设的得失 | 第20-22页 |
| ·西方宪政建设道路及分析 | 第22-28页 |
| ·渐进型的英国宪政道路 | 第22-25页 |
| ·契约型的美国宪政道路 | 第25页 |
| ·建构型的法国宪政道路 | 第25-27页 |
| ·西方宪政建设道路的启示 | 第27-28页 |
| 3 中国宪政建设道路的选择:动态合作道路 | 第28-34页 |
| ·我国宪政建设的机遇 | 第28-29页 |
| ·既有道路的困境 | 第29-32页 |
| ·国家宪政的弊端 | 第30-31页 |
| ·社会宪政的不足 | 第31-32页 |
| ·最佳出路:动态合作道路 | 第32-34页 |
| 4 动态合作道路实现 | 第34-40页 |
| ·通过国家倡导与民间努力,共同推进宪法实施 | 第34-35页 |
| ·国家继续完善法制与民间积极参与,实现依法治国 | 第35-37页 |
| ·国家模式与地方模式并行,提高民主水平 | 第37-38页 |
| ·国家保护与与民众积极争相结合,切实保障人权 | 第38-40页 |
| 结语 | 第40-4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| 致谢 | 第43-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