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--出版事业论文--世界各国出版事业论文--中国论文--出版事业史论文

《中国青年》周刊研究(1923-1927年)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4页
导论第14-24页
 一、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第14-17页
  (一) 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4-15页
  (二) 研究的意义第15-17页
 二、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及内容第17-21页
  (一) 主要观点第17页
  (二) 主要内容第17-21页
 三、本课题研究的思路、方法及概念界定第21-22页
  (一) 基本思路第21页
  (二) 研究方法第21-22页
  (三) 概念界定第22页
 四、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第22-24页
  (一) 重点难点第22-23页
  (二) 创新之处第23-24页
第一章 《中国青年》周刊评介第24-46页
 一、《中国青年》的缘起第24-25页
 二、《中国青年》的宗旨第25-27页
 三、《中国青年》的编辑第27-30页
 四、《中国青年》的稿源第30-32页
 五、《中国青年》的栏目第32-33页
 六、《中国青年》的编排设计第33-34页
 七、《中国青年》的出版发行第34-40页
 八、《中国青年》的作者与读者第40-42页
 九、《中国青年》的风格第42-43页
 十、《中国青年》的停刊第43-45页
 本章小结第45-46页
第二章 《中国青年》与早期青年运动第46-92页
 一、《中国青年》与工人运动第46-57页
  (一) 回顾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成败,总结经验第47-50页
  (二) 宣传介绍不同时期各地工人运动的发展状况第50-53页
  (三) 总结工人运动新经验,指明工人运动方向第53-57页
 二、《中国青年》与农民运动第57-68页
  (一) 分析农民运动特点,明确农民运动的方针和目标第57-59页
  (二) 介绍各地农民生活状况,宣传农民运动情况第59-64页
  (三) 总结农民运动的经验方法,指导农民运动实践第64-68页
 三、《中国青年》与学生运动第68-79页
  (一) 介绍各地学生受压迫与反抗的实际状况第68-71页
  (二) 引导学生开展"非基督教运动"和收回教育权的斗争第71-74页
  (三) 宣传并指导学生投入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第74-79页
 四、《中国青年》与妇女运动第79-86页
  (一) 从讨论"恋爱"入手,宣传正确的婚恋观第79-81页
  (二) 深入解析"妇女解放"的内涵与外延第81-82页
  (三) 介绍、分析、引导并指导妇女运动第82-86页
 五、《中国青年》与兵士运动及劳动童子团运动第86-91页
  (一) 关于兵士运动第86-89页
  (二) 关于劳动童子团运动第89-91页
 本章小结第91-92页
第三章 《中国青年》与早期革命宣传家群体第92-143页
 一、革命宣传家群体代表简介第92-100页
  (一) 恽代英第92-94页
  (二) 萧楚女第94-95页
  (三) 邓中夏第95-96页
  (四) 林育南第96-97页
  (五) 李求实第97-98页
  (六) 任弼时第98-100页
 二、革命宣传家群体的共性宣传第100-125页
  (一) 宣传党的主义及革命纲领第100-112页
  (二) 批判国家主义第112-121页
  (三) 批判戴季陶主义第121-125页
 三、革命宣传家群体的差异性宣传第125-142页
  (一) 恽代英关于党的建设等内容的宣传第126-129页
  (二) 萧楚女关于革命信仰等内容的宣传第129-132页
  (三) 邓中夏关于思想文化等内容的宣传第132-134页
  (四) 林育南关于革命修养等内容的宣传第134-136页
  (五) 李求实关于革命团结等内容的宣传第136-138页
  (六) 任弼时关于苏俄、团的活动等内容的宣传第138-142页
 本章小结第142-143页
第四章 《中国青年》与早期党团思想政治工作第143-181页
 一、传播马列主义第143-153页
  (一) 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第144-146页
  (二) 关于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第146-148页
  (三) 关于列宁主义第148-153页
 二、宣传党、团决议第153-167页
  (一) 围绕党的各种有关宣传问题议决案进行宣传第153-164页
  (二) 围绕团的决议及其活动进行宣传第164-167页
 三、答疑解惑第167-180页
  (一) 帮助青年树立科学的婚恋家庭观第168-170页
  (二) 引导青年做一个清醒明白的人第170-176页
  (三) 教育青年做一个有益于革命的人第176-180页
 本章小结第180-181页
第五章 《中国青年》与早期党团文化第181-211页
 一、诗歌和散文第181-185页
 二、小说第185-191页
 三、歌曲第191-193页
 四、戏剧第193-195页
 五、寓言和童话第195-197页
 六、杂文第197-202页
  (一) 萧楚女的杂文第197-198页
  (二) 刘仁静的杂文第198-199页
  (三) 恽代英的杂文第199页
  (四) 齐白石的杂文第199-200页
  (五) 卓恺泽的杂文第200-201页
  (六) 陆定一的杂文第201-202页
 七、文艺评论与文艺理论第202-210页
  (一) 关于作诗第202-203页
  (二) 关于文艺运动第203-204页
  (三) 关于泰戈尔第204-205页
  (四) 关于做革命的文学家第205-206页
  (五) 批判反动文化第206-207页
  (六) 关于文艺理论第207-210页
 本章小结第210-211页
第六章 《中国青年》创办的历史经验第211-227页
 一、党对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第211-216页
  (一) 政治领导第212-213页
  (二) 思想领导第213-215页
  (三) 组织领导第215-216页
 二、重视思想文化队伍建设第216-220页
  (一) 重视队伍的政治思想道德培育第217页
  (二) 重视队伍的知识层次构成第217-218页
  (三) 重视队伍的年轻化和梯层结构第218-220页
 三、既宣传大众,又提高大众第220-223页
  (一) 发现并利用作者才能,宣传大众与提高大众第220-222页
  (二) 激发并挖掘编辑才能,宣传大众与提高大众第222-223页
 四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思想文化第223-226页
  (一) 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第224-225页
  (二) 批判吸收外来思想文化第225-226页
 本章小结第226-227页
结语第227-230页
参考文献第230-236页
读博期间学术成果第236-237页
后记第237-238页

论文共23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湘鄂川黔神兵研究(1920-1953)
下一篇: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的多元性探究--以共产国际、国民党人为对象的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