差分进化算法在交流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中的仿真研究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1 绪论 | 第12-18页 |
| ·引言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·国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| ·论文结构安排 | 第16-18页 |
| 2 三相异步电机矢量控制模型及其仿真 | 第18-31页 |
| ·引言 | 第18页 |
| ·三相异步电动机在两相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 | 第18-20页 |
| ·异步电动机在两相坐标系上的状态方程 | 第20-22页 |
| ·矢量控制的实现 | 第22-24页 |
| ·矢量控制的基本思路 | 第22-23页 |
| ·按转子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方程及其解耦作用 | 第23-24页 |
| ·基于MATLAB的交流电机模型仿真 | 第24-29页 |
| ·矢量控制仿真结构框图 | 第25页 |
| ·Simulink仿真模型 | 第25-29页 |
| ·小结 | 第29-31页 |
| 3 差分进化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| 第31-49页 |
| ·引言 | 第31-32页 |
| ·差分进化算法概述和发展 | 第32页 |
| ·差分进化算法简介 | 第32页 |
| ·差分进化算法的发展 | 第32页 |
| ·差分进化算法原理 | 第32-34页 |
| ·差分进化算法基本思想 | 第33页 |
| ·差分进化算法基本步驟 | 第33-34页 |
| ·差分进化算法的流程图 | 第34页 |
| ·差分进化算法的改进 | 第34-39页 |
| ·控制参数的改进 | 第35-36页 |
| ·变异策略的改进 | 第36页 |
| ·各种改进的差分进化算法 | 第36-39页 |
| ·DE-DOL差分进化算法 | 第39-48页 |
| ·DE-Dol算法的基本思想 | 第40页 |
| ·算法的基本步骤 | 第40-42页 |
| ·算法流程图 | 第42-43页 |
| ·实验研究 | 第43-48页 |
| ·小结 | 第48-49页 |
| 4 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PID参数整定 | 第49-58页 |
| ·引言 | 第49-50页 |
| ·PID控制器基本原理 | 第50-52页 |
| ·PID控制器 | 第50-51页 |
| ·PID控制器系统的性能指标 | 第51-52页 |
| ·PID参数整定 | 第52-56页 |
| ·PID参数整定的性能指标 | 第53-55页 |
| ·PID参数整定方法 | 第55-56页 |
| ·基于DoL-DE的PID参数差分进化 | 第56-57页 |
| ·系统结构 | 第56-57页 |
| ·适应度函数 | 第57页 |
| ·算法流程 | 第57页 |
| ·小结 | 第57-58页 |
| 5 仿真设计及用户界面 | 第58-74页 |
| ·引言 | 第58页 |
| ·整体框架 | 第58-60页 |
| ·DE-Dol的m函数 | 第59页 |
| ·交流电机矢量控制的simulink仿真 | 第59页 |
| ·GUI的用户界面设计 | 第59-60页 |
| ·DOL-DE的M函数设计 | 第60-64页 |
| ·程序流程图 | 第61-62页 |
| ·变异操作程序部分 | 第62页 |
| ·交叉操作程序部分 | 第62-64页 |
| ·选择操作程序部分 | 第64页 |
| ·交流电机矢量控制的SIMULINK仿真设计 | 第64-65页 |
| ·整体框架 | 第64页 |
| ·基于DE-Dol算法的PID控制器 | 第64-65页 |
| ·GUI对话框设计 | 第65-67页 |
| ·GUI界面设计 | 第65-66页 |
| ·程序设计 | 第66页 |
| ·运行仿真结果 | 第66-67页 |
| ·仿真结果分析 | 第67-73页 |
| ·矢量控制系统的响应曲线 | 第67-69页 |
| ·负载转矩变化情况下的适应性 | 第69-71页 |
| ·电动机定子电阻变化情况下的鲁棒性 | 第71-73页 |
| ·小结 | 第73-74页 |
| 6 总结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| ·总结 | 第74-75页 |
| ·展望 | 第75-7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
| 附录 | 第79-90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90-91页 |
| 致谢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