克隆人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1页 |
| 绪论 | 第11-14页 |
| (一) 选题的依据 | 第11页 |
| (二)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(三) 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2页 |
| (四) 篇章结构及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| 1. 篇章结构 | 第12-13页 |
| 2.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| 一、 克隆人技术的发展概述 | 第14-18页 |
| (一) 克隆人技术的相关概念 | 第14页 |
| (二) 克隆人技术目的分类 | 第14-15页 |
| 1. 治疗性克隆 | 第14页 |
| 2. 生殖性克隆 | 第14-15页 |
| 3. 两者的区别 | 第15页 |
| (三) 克隆人与普通人的区别 | 第15页 |
| 1. 生育的方式不同 | 第15页 |
| 2. 生育后代特征不同 | 第15页 |
| (四) 克隆人及其技术产生的背景 | 第15-18页 |
| 1. 国内克隆人及其技术产生的背景 | 第15-16页 |
| 2. 国外克隆人及其技术产生的背景 | 第16-18页 |
| 二、 两种克隆的潜在优势 | 第18-21页 |
| (一) 治疗性克隆的潜在优势 | 第18-19页 |
| 1. 胚胎干细胞作用 | 第18页 |
| 2. 人类胚胎伦理学地位体现 | 第18-19页 |
| (二) 生殖性克隆的潜在优势 | 第19-21页 |
| 1. 技术化长寿 | 第19页 |
| 2. 有利于保护妇女的生殖权利 | 第19页 |
| 3. 有利于家庭和睦 | 第19-20页 |
| 4. 人思想观念与时俱进 | 第20页 |
| 5. 开创生物医学广泛前景 | 第20-21页 |
| 三、 两种克隆引发的伦理学问题 | 第21-28页 |
| (一) 治疗性克隆引发的伦理学问题 | 第21-23页 |
| 1. 胚胎本体论问题 | 第21页 |
| 2. 人本体论问题 | 第21页 |
| 3. 科学不确定性 | 第21-22页 |
| 4. 划分界限不清 | 第22页 |
| 5. 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挑战 | 第22-23页 |
| (二) 生殖性克隆引发的伦理学问题 | 第23-28页 |
| 1. 克隆技术的安全性 | 第23页 |
| 2. 对人权的挑战 | 第23页 |
| 3. 侵犯人的尊严 | 第23-24页 |
| 4. 违背生物进化法则 | 第24页 |
| 5. 人伦关系紊乱 | 第24-25页 |
| 6. 家庭职能的削弱 | 第25-26页 |
| 7. 人类比例的失调 | 第26页 |
| 8. 克隆人技术的滥用 | 第26-28页 |
| 四、 克隆人技术应遵循的伦理学原则 | 第28-37页 |
| (一) 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| 第28-32页 |
| 1. 克隆人技术与尊重原则 | 第28-29页 |
| 2. 克隆人技术与不伤害原则 | 第29-30页 |
| 3. 克隆人技术与公正原则 | 第30-31页 |
| 4. 克隆人技术与行善原则 | 第31-32页 |
| (二) 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| 第32-37页 |
| 1. 克隆人技术与人和谐发展的原则 | 第32-33页 |
| 2. 克隆人技术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 | 第33-34页 |
| 3. 克隆人技术与社会和谐发展原则 | 第34-35页 |
| 4. 克隆人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| 第35-37页 |
| 五、 克隆人技术应遵循的对策 | 第37-43页 |
| (一) 克隆人技术与各国传统文化 | 第37-38页 |
| 1. 中国古代道家“天人合一”思想 | 第37页 |
| 2. 欧洲的道义论思想 | 第37-38页 |
| (二) 克隆人技术政策的跨文化分析 | 第38-39页 |
| 1. 中国实行积极的政策 | 第38页 |
| 2. 美国实施严格的政策 | 第38-39页 |
| 3. 日本制定严格的法规 | 第39页 |
| (三) 克隆人技术安全应用的对策建议 | 第39-43页 |
| 1. 加强科研工作者的伦理责任 | 第40-41页 |
| 2. 健全法律、法规,完善管理体系 | 第41页 |
| 3. 普及克隆科普知识,提高人们认知能力 | 第41-42页 |
| 4. 鼓励治疗性克隆的研发工作 | 第42-43页 |
| 结语 | 第43-4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| 致谢 | 第47-48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