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信息融合的油井计产与工况分析技术应用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| ·课题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| ·课题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| ·课题研究内容 | 第10页 |
| ·课题来源 | 第10页 |
| ·国内外现状及进展 | 第10-13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·信息融合故障诊断 | 第13-14页 |
| ·本文所做的工作 | 第14-16页 |
| 第二章 油井计产与工况分析理论基础 | 第16-30页 |
| ·有杆泵油井抽油原理 | 第16-18页 |
| ·示功图分析 | 第18-20页 |
| ·弹性静载荷下的理论示功图 | 第18-19页 |
| ·考虑惯性动载荷、弹性影响时的理论示功图 | 第19-20页 |
| ·油井计产与工况分析主要影响因素 | 第20-28页 |
| ·油井工况分析 | 第20-24页 |
| ·油井计产 | 第24-2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| 第三章 油井计产与工况分析系统设计 | 第30-44页 |
| ·信息融合处理过程 | 第30-32页 |
| ·信息融合处理的框架 | 第30-31页 |
| ·典型的融合处理过程 | 第31-32页 |
| ·信息融合系统模型 | 第32-34页 |
| ·情报环 | 第32页 |
| ·JDL 模型 | 第32-33页 |
| ·Dasarathy 模型 | 第33页 |
| ·混合模型 | 第33-34页 |
| ·信息融合方法 | 第34-35页 |
| ·加权平均法 | 第34页 |
| ·卡尔曼滤波法 | 第34页 |
| ·概率论方法 | 第34页 |
| ·推理网络方法 | 第34-35页 |
| ·神经网络方法 | 第35页 |
| ·油井工况故障诊断 | 第35-39页 |
| ·数据获取和预处理 | 第36页 |
| ·特征提取与选择 | 第36页 |
| ·判别分析 | 第36-39页 |
| ·融合系统设计 | 第39-42页 |
| ·系统的层次结构 | 第39-40页 |
| ·系统的逻辑结构 | 第40-41页 |
| ·系统功能设计 | 第41-42页 |
| ·体系结构 | 第4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| 第四章 油井计产与工况分析系统硬件实现 | 第44-52页 |
| ·油井无线示功图模块设计 | 第44-48页 |
| ·光杆载荷测量 | 第46-47页 |
| ·光杆位移测量 | 第47-48页 |
| ·RTU(远程测控终端) | 第48页 |
| ·无线传输网络 | 第48-51页 |
| ·无线网桥 | 第49-50页 |
| ·无线网桥应用 | 第50-51页 |
| ·监控中心配置 | 第5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第五章 油井计产与工况分析信息融合软件设计 | 第52-68页 |
| ·软件结构 | 第52-54页 |
| ·软件主要功能 | 第54页 |
| ·数据处理模块 | 第54-59页 |
| ·泵示功图几何特征 | 第55-57页 |
| ·分类器的设计 | 第57-59页 |
| ·软件程序流程图 | 第59-63页 |
| ·人机界面 | 第63-6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| 第六章 系统运行与应用分析 | 第68-77页 |
| ·示范区油井基础数据 | 第68-70页 |
| ·直井基础数据 | 第68-69页 |
| ·定向井数据 | 第69-70页 |
| ·示范区油井计算分析结果 | 第70-74页 |
| ·计产结果分析 | 第70页 |
| ·工况影响分析 | 第70-74页 |
| ·系统运行分析 | 第74-75页 |
| ·硬件影响 | 第74页 |
| ·基础参数错误导致的计产误差 | 第74-75页 |
| ·油井工况的影响 | 第75页 |
| ·人为误差 | 第75页 |
| ·应用与管理注意事项 | 第7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|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7-79页 |
| ·本文总结 | 第77页 |
| ·本文创新点 | 第77页 |
| ·展望 | 第77-79页 |
| 致谢 | 第79-8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0-83页 |
|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| 第83-84页 |
| 详细摘要 | 第84-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