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4页 |
ABSTRACT | 第14-1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9-52页 |
·引言 | 第19页 |
·一维二氧化钛纳米材料 | 第19-33页 |
·一维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| 第20-24页 |
·二氧化钛纳米带表面异质结构的制备 | 第24-26页 |
·一维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及表面异质结构的应用 | 第26-33页 |
·一维硫化镍纳米材料及表面异质结构的构建与性能调控 | 第33-35页 |
·测试与表征 | 第35-41页 |
·化学试剂 | 第35-37页 |
·测试仪器 | 第37-38页 |
·性能表征 | 第38-41页 |
·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| 第41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52页 |
第二章 一维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合成及应用 | 第52-76页 |
·引言 | 第52-53页 |
·碱水热法合成二氧化钛纳米带 | 第53-61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53-5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4-61页 |
·钛酸纳米带为模板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管 | 第61-64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61-6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62-64页 |
·酸水热法合成不同形貌金红石纳米材料 | 第64-72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64-6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65-72页 |
·本章结论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第三章 Ag纳米颗粒/TiO_2纳米颗粒/TiO_2纳米带异质结构及连续光催化应用 | 第76-94页 |
·引言 | 第76-77页 |
·TiO_2NPs/TiO_2NB和Ag/TiO_2NPs/TiO_2NB纳米带异质结构 | 第77-86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7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77-86页 |
·基于一维二氧化钛纳米带的纳米纸的连续光催化 | 第86-91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86-88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88-91页 |
·本章结论 | 第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4页 |
第四章 Ag_2O/TiO_2和Ag_2O@Ag_2S_2O_7/TiO_2纳米带异质结构制备及光催化应用 | 第94-118页 |
·引言 | 第94-95页 |
·化学法合成Ag_2O/TiO_2纳米带异质结构 | 第95-104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9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95-104页 |
·静电自组装构建Ag_2O/TiO_2纳米带异质结构 | 第104-108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105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05-108页 |
·Ag_2O@Ag_2S_2O_7/TiO_2纳米带异质结构制备 | 第108-114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108-109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09-114页 |
·本章结论 | 第114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18页 |
第五章 Pd/TiO_2和PdO/TiO_2纳米带异质结构制备及光催化和气敏应用 | 第118-130页 |
·引言 | 第118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118-11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119-128页 |
·结构表征 | 第119-123页 |
·液相光催化活性 | 第123-126页 |
·气相催化活性 | 第126页 |
·气敏特性 | 第126-128页 |
·本章结论 | 第128-1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9-130页 |
第六章 Pt/TiO_2纳米带异质结构制备及光催化应用 | 第130-139页 |
·引言 | 第130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13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130-138页 |
·本章结论 | 第1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8-139页 |
第七章 MoS_2纳米片/TiO_2纳米带异质结构制备及光解水与光催化应用 | 第139-151页 |
·引言 | 第139-140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140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40-148页 |
·结构表征 | 第140-144页 |
·光解水活性 | 第144-146页 |
·吸附和光催化活性 | 第146-148页 |
·本章结论 | 第1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8-151页 |
第八章 一维硫化镍纳米异质结构的构建及电解水和超级电容器应用 | 第151-170页 |
·引言 | 第151页 |
·水热合成低电致产氧过电势的Ni_3S_2纳米棒/Ni异质结构 | 第151-157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15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152-156页 |
·本节结论 | 第156-157页 |
·水热一步合成Ni_3S_2纳米棒@Ni(OH)_2纳米片异质结构及超级电容器应用 | 第157-166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157-158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158-165页 |
·本节结论 | 第165-166页 |
·本章结论 | 第1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6-170页 |
第九章 结论 | 第170-174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170-172页 |
·创新点 | 第172-173页 |
·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| 第173-174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174-177页 |
致谢 | 第177-179页 |
附录 | 第179-196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1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