郯庐断裂带南端周边的变形特征与演化规律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致谢 | 第9-13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13-19页 |
| ·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| ·研究范围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| ·造山期断裂带展布与活动方式研究 | 第17页 |
| ·旁侧造山带变形格局与演化研究 | 第17页 |
| ·周缘前陆变形格局与演化研究 | 第17页 |
| ·断裂带起源与演化规律研究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方法以及完成的工作量 | 第18-19页 |
| ·断裂带展布与活动方式的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| ·造山带构造的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| ·前陆变形构造的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| ·断裂带起源与演化规律的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9-27页 |
| ·大别造山带岩石构造单元划分 | 第19-25页 |
| ·超高压高温-低温榴辉岩相带 | 第19-20页 |
| ·高压角闪岩相带 | 第20-22页 |
| ·高压蓝片岩相带 | 第22页 |
| ·扬子前陆褶断带 | 第22-25页 |
| ·大别造山带基本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| 第25页 |
| ·郯庐断裂带基本构造特征与演化 | 第25-27页 |
| 第三章 边界断裂带与旁侧造山带构造特征 | 第27-46页 |
| ·郯庐断裂带与旁侧造山带的变形特征 | 第27-38页 |
| ·郯庐韧性剪切带特征 | 第27-29页 |
| ·显微构造特征 | 第29-31页 |
| ·显微构造与剪切指向 | 第29-31页 |
| ·变形温度估计 | 第31页 |
| ·旁侧造山带构造特征 | 第31-36页 |
| ·脆性逆冲推覆构造 | 第36-38页 |
| ·襄樊-广济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| 第38-46页 |
| ·襄樊-广济韧性剪切带特征 | 第38页 |
| ·显微构造特征 | 第38-40页 |
| ·显微构造与剪切指向 | 第38-40页 |
| ·变形温度估计 | 第40页 |
| ·脆性逆冲构造特征 | 第40-41页 |
| ·北侧张八岭单元的变形特征 | 第41-46页 |
| 第四章 扬子前陆褶断带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规律 | 第46-59页 |
| ·东部前陆褶断带构造特征 | 第46-50页 |
| ·海相地层的构造特征 | 第47-48页 |
| ·前陆沉积地层的构造特征 | 第48页 |
| ·地层不整合接触分析及讨论 | 第48-50页 |
| ·南部前陆褶断带变形特征 | 第50-53页 |
| ·海相地层的构造特征 | 第51-52页 |
| ·前陆沉积地层的构造特征 | 第52-53页 |
| ·地层不整合接触分析及讨论 | 第53页 |
| ·前陆变形机制与演化 | 第53-59页 |
| 第五章 研究区构造演化与变形机制讨论 | 第59-66页 |
| ·襄樊-广济断裂带与周边构造演化及变形机制 | 第59-60页 |
| ·韧性剪切带活动阶段 | 第59-60页 |
| ·脆性逆冲阶段 | 第60页 |
| ·郯庐断裂带周边构造演化及变形机制 | 第60-63页 |
| ·郯庐断裂带左行韧性走滑变形 | 第61-62页 |
| ·脆性逆冲变形 | 第62页 |
| ·脆性左行平移 | 第62-63页 |
| ·郯庐断裂带南端构造演化与变形格局 | 第63-66页 |
| ·郯庐断裂带尾端的终止方式 | 第64页 |
| ·郯庐断裂带的起源型式 | 第64-66页 |
| 第六章 结论 | 第66-6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9-76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