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心城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及对策思考--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一、 未成年人犯罪的概述 | 第11-15页 |
(一) 未成年人的界定 | 第11页 |
(二) 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| 第11-13页 |
(三) 中心城区的概念 | 第13-15页 |
二、 关于中心城区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 | 第15-24页 |
(一) 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5页 |
(二) 调查方法 | 第15-17页 |
1、 查阅案卷法 | 第16页 |
2、 特殊案例约谈法 | 第16-17页 |
(三) 调查结果 | 第17-18页 |
1、 海曙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数量 | 第17页 |
2、 海曙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所占的比例 | 第17-18页 |
3、 海曙区未成年人犯罪量刑的轻重 | 第18页 |
(四) 中心城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| 第18-24页 |
1、 主体自身的特点 | 第18-21页 |
2、 犯罪类型特点 | 第21-22页 |
3、 人员结构上的特点 | 第22-24页 |
三、 中心城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| 第24-34页 |
(一)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 | 第24-27页 |
1、 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的矛盾 | 第24-25页 |
2、 未成年人的行为及性格偏差 | 第25-27页 |
(二) 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原因 | 第27-34页 |
1、 家庭方面的原因 | 第27-29页 |
2、 学校方面的原因 | 第29-32页 |
3、 社会方面的原因 | 第32-34页 |
四、 国外发达国家中心城区对未成年犯罪的防治办法 | 第34-40页 |
(一) 美国实行的防治方法 | 第34-36页 |
1、 纽约青少年委员会计划 | 第34页 |
2、 纽约市整体支援青少年计划 | 第34-35页 |
3、 芝加哥区域实验 | 第35页 |
4、 波多黎各实验项目 | 第35-36页 |
(二) 英国实行的防治方法 | 第36-40页 |
1、 未成年人犯罪防治的基本方法 | 第36页 |
2、 反思未成年人犯罪防治的实际效果 | 第36-37页 |
3、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防治政策逐渐转向情景防治 | 第37-38页 |
4、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治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 | 第38-40页 |
五、 对策与建议 | 第40-47页 |
(一) 家庭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| 第40-41页 |
1、 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 | 第40页 |
2、 注重家庭全面教育 | 第40-41页 |
(二) 学校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| 第41-43页 |
1、 完善教育体制 | 第41页 |
2、 健全教育方法 | 第41-42页 |
3、 加大教育投入 | 第42-43页 |
(三) 社会环境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| 第43-44页 |
1、 平衡社会结构 | 第43页 |
2、 改善社会环境 | 第43-44页 |
(四) 司法治理 | 第44-47页 |
1、 健全法律法规,完善司法体系 | 第44-45页 |
2、 加大普法力度,注重心理辅导 | 第45-46页 |
3、 坚持教育感化,强化矫正挽救 | 第46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