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工人、农民、青年、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工作论文

经济转型时期农民利益实现路径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绪论第10-32页
 一、论文选题的意义第10-14页
  (一)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第10-12页
  (二)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要求第12-13页
  (三)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第13-14页
 二、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研究的现状与趋势第14-26页
  (一) 农民利益内涵的研究第14-18页
  (二) 农民利益实现制约因素的研究第18-21页
  (三) 农民利益实现路径的研究第21-26页
 三、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与研究线路第26-32页
  (一) 主要概念的界定第26-29页
  (二) 主要解决的问题第29-30页
  (三) 研究线路与方法第30-32页
第一章 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实现的理论与实践第32-49页
 一、马克思恩格斯农民利益实现的理论阐述第32-36页
  (一) 农民利益实现的意义第32-34页
  (二) 农民利益实现的路径第34-36页
 二、列宁斯大林对农民利益实现理论的践行与发展第36-43页
  (一) 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的践行与发展第36-41页
  (二) 斯大林在集体化运动中的践行及其教训第41-43页
 三、农民利益实现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发展第43-49页
  (一)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切入点第44-45页
  (二) 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课题第45-49页
第二章 经济转型时期农民利益实现的历史基础和现实依据第49-61页
 一、转型时期利益关系特点第49-50页
  (一) 利益实现路径的差异第49-50页
  (二) 利益调节机制的变化第50页
  (三) 利益分配格局的差别第50页
 二、转型时期的农民利益及其特点第50-54页
  (一) 农民利益的得与失第51-53页
  (二) 农民利益结构的特点第53-54页
 三、农民利益实现的现实依据第54-57页
  (一) 启动经济的可能性第55-56页
  (二) 启动经济的现实性第56-57页
 四、农民利益实现现有路径的正视第57-61页
  (一) “以工哺农”第57-59页
  (二) “城市化建设”第59-61页
第三章 经济转型时期农民利益实现的制约“瓶颈”第61-78页
 一、农民利益实现的认识障碍第61-67页
  (一) “农业是低效益的产业”第61-64页
  (二) “农民是低素质的群体”第64-65页
  (三) “农村是低效率的区域”第65-67页
 二、农民利益实现的制度障碍第67-72页
  (一) 土地流转制度第67-69页
  (二) 户籍管理制度第69-70页
  (三) 社会保障制度第70-72页
 三、农民利益实现的体制障碍第72-78页
  (一) 农村经营体制第72-73页
  (二) 农村金融体制第73-75页
  (三) 农村粮食流通体制第75-78页
第四章 经济转型时期农民利益实现的“内生”路径第78-99页
 一、农民利益实现表达机制的建设第78-87页
  (一) 利益表达的历史演变第79-81页
  (二) 利益表达的障碍机制第81-83页
  (三) 利益表达路径的建设第83-87页
 二、农民利益实现引擎机制的构建第87-93页
  (一) 第一产业中的基础引擎第88-90页
  (二) 第二、三产业中的提升与发展引擎第90-93页
 三、农民利益实现组织机制的建设第93-99页
  (一) 历史上农民协会的隐退第93-95页
  (二) 现实中农民协会的重建第95-99页
第五章 经济转型时期农民利益实现的“外助”路径第99-126页
 一、农民利益实现市场体制的建设第99-107页
  (一) 农业市场体系第99-103页
  (二) 农业要素市场第103-107页
 二、农民利益实现政府职能机制的完善第107-117页
  (一) 职能转变是农民利益实现的前提第107-110页
  (二) 服务定位是农民利益实现的关键第110-116页
  (三) “以人为本”是农民利益实现的保证第116-117页
 三、农民利益实现政策机制的转换与确立第117-126页
  (一) 政策制定基础的转换第118-123页
  (二) 政策实施原则的确立第123-126页
结论第126-127页
参考文献第127-139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39-140页
致谢第140-141页

论文共14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OMI卫星数据和数值模拟的中国大气SO2浓度监测与排放量估算
下一篇:当前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女性主持人形象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