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e2+生物氧化和矿山酸性废水资源化利用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7页 |
·前言 | 第9页 |
·矿山酸性废水的来源 | 第9-10页 |
·矿山酸性废水的特点 | 第10-12页 |
·矿山酸性废水的形成机理 | 第12-13页 |
·矿山酸性废水的危害 | 第13-14页 |
·矿山酸性废水的处理 | 第14-19页 |
·源头控制技术 | 第15-16页 |
·末端治理技术 | 第16-19页 |
·Fe~(2+)生物氧化 | 第19-23页 |
·Fe~(2+)生物氧化机理 | 第19-20页 |
·Fe~(2+)生物氧化的影响因素 | 第20-23页 |
·Fe~(2+)生物氧化在AMD处理中的应用 | 第23页 |
·矿山酸性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| 第23-25页 |
·课题的提出、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| 第25-27页 |
·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25-26页 |
·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AMD中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 | 第27-35页 |
·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7-31页 |
·主要实验仪器与药品 | 第27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27-28页 |
·AMD中微生物的培养 | 第28页 |
·Fe~(2+)的化学氧化和生物氧化对比 | 第28页 |
·微生物的形态观察与计数 | 第28-29页 |
·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| 第29-3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1-34页 |
·Fe~(2+)的化学氧化和生物氧化 | 第31页 |
·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及计数 | 第31页 |
·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| 第31-33页 |
·Fe~(2+)生物氧化 | 第33-3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Fe~(2+)生物氧化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35-47页 |
·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5-36页 |
·能源物质对Fe~(2+)生物氧化的影响 | 第35页 |
·初始pH值对Fe~(2+)生物氧化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·温度和转速对Fe~(2+)生物氧化的影响 | 第36页 |
·无机盐对Fe~(2+)生物氧化的影响 | 第36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6页 |
·能源物质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初始pH值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·温度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·转速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初始Fe~(3+)浓度的影响 | 第41页 |
·初始NH_4~+-N浓度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·初始PO_4~(3-)-P浓度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初始Mg~(2+)浓度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初始Ca~(2+)浓度的影响 | 第44页 |
·初始Cu~(2+)浓度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·初始KCl浓度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AMD对废水的混凝除磷研究 | 第47-63页 |
·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7-48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7-4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8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8-62页 |
·人工配水的混凝除磷 | 第48-53页 |
·锁金村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深度除磷 | 第53-59页 |
·重金属二次污染分析 | 第59页 |
·讨论 | 第59-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1页 |
附录 | 第71-73页 |
附录A 细菌的15S rDNA序列测定结果 | 第71-72页 |
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取得的成绩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