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引言 | 第9-11页 |
| 第一章 荀子“乐论”思想的理论渊源 | 第11-21页 |
| 第一节 先秦典籍与荀子“乐论”之间的渊源关系 | 第11-15页 |
| 一 《尚书尧典》对荀子“乐论”思想的影响 | 第11-12页 |
| 二 《左传》对荀子“乐论”思想的影响 | 第12-15页 |
| 第二节 孔子等儒家思想与荀子“乐论”之间的渊源关系 | 第15-21页 |
| 一 孔子的诗乐观对荀子“乐论”思想的影响 | 第15-18页 |
| 二 郭店楚简的乐论观与荀子“乐论”思想的关系 | 第18-21页 |
| 第二章 荀子“乐论”的美学内涵 | 第21-41页 |
| 第一节 “乐论”思想在荀子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价值 | 第21-26页 |
| 一 “天人相分”的天人观 | 第21-23页 |
| 二 “化性起伪”的人性论 | 第23-24页 |
| 三 “明分使群”的社会说 | 第24-26页 |
| 第二节 荀子“乐论”的美学体系 | 第26-41页 |
| 一 “人情之所必不免也”的乐情论 | 第26-29页 |
| 二 “乐合同,礼别异”的礼乐观 | 第29-34页 |
| 三 “乐者,天下之大齐也,中和之纪也”的中和论 | 第34-38页 |
| 四 “虚壹而静”的审美感知论 | 第38-41页 |
| 第三章 荀子“乐论”思想的历史影响和当代意义 | 第41-47页 |
| 第一节 “乐论”思想对后世理论著作的影响 | 第41-44页 |
| 一 《乐论》与《乐记》产生时间先后问题 | 第41页 |
| 二 荀子《乐论》对《乐记》的影响 | 第41-44页 |
| 第二节 荀子“乐论”思想的当代意义 | 第44-47页 |
| 结语 | 第47-4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| 附录 | 第50-53页 |
| 后记 | 第53-54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