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9页 |
| 1 概述 | 第12-13页 |
| 2 耕地质量变化研究进展 | 第13-19页 |
| ·耕地地力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·国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·定性评价阶段 | 第14页 |
| ·半定量评价阶段 | 第14-15页 |
| ·定量评价阶段 | 第15-16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| ·单项土地评价时期 | 第16-17页 |
| ·全面综合的土地评价时期 | 第17页 |
| ·土地经济评价时期 | 第17-19页 |
| 第二章 研究区域背景及研究方案 | 第19-30页 |
| 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19-21页 |
| ·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| 第19页 |
| ·自然条件 | 第19-21页 |
| ·土地资源概况 | 第19页 |
| ·地形地貌 | 第19-20页 |
| ·气候条件 | 第20-21页 |
| ·水系水利条件 | 第21页 |
| 2 农业生产概况 | 第21-23页 |
| ·农村社会总产值和人均产值 | 第21-22页 |
| ·农业生产总值 | 第21页 |
| ·农业生产情况 | 第21页 |
| ·人均产值与收入状况 | 第21-22页 |
| ·农业基础设施 | 第22页 |
| ·农业发展历史 | 第22-23页 |
| ·农业生产现状 | 第23页 |
|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| 第23-26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| ·花垣县耕地土壤肥力特征研究 | 第24页 |
| ·花垣县耕地土壤肥力质量空间变化研究 | 第24页 |
| ·花垣县地理等级划分 | 第24页 |
| ·基础数据库与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| 第24-25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25-26页 |
| ·是提高花垣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 | 第25页 |
| ·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,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 | 第25页 |
| ·是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,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需要 | 第25页 |
| ·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,指导科学施肥的需要 | 第25-26页 |
| ·是提高耕地保养管理水平,促进花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| 第26页 |
| 4 技术路线 | 第26-30页 |
| ·野外样品调查与采集 | 第27-28页 |
| ·样品分析检测 | 第28页 |
| ·数据库的建立 | 第28页 |
| ·评价单元划分 | 第28-29页 |
| ·耕地地力综合评价 | 第29-30页 |
| 第三章 花垣县土地土壤肥力特征 | 第30-43页 |
| 1 花垣县主要生产土壤理化性状 | 第30-41页 |
| ·花垣县土壤pH值 | 第30-31页 |
| ·花垣县土壤有机质 | 第31-33页 |
| ·花垣县土壤容重 | 第33-34页 |
| ·花垣县土壤碱解氮 | 第34-35页 |
| ·花垣县土壤有效磷 | 第35-37页 |
| ·花垣县土壤有效钾 | 第37-38页 |
| ·花垣县土壤缓效钾 | 第38-39页 |
| ·土壤养分分级 | 第39-41页 |
| ·花垣县耕地养分状况 | 第40-41页 |
| 2 小结 | 第41-43页 |
| 第四章 花垣县耕地质量评价依据及方法 | 第43-56页 |
| 1 评价依据 | 第43页 |
| ·全国耕地地力评价技术规程 | 第43页 |
| ·全国耕地类型区、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| 第43页 |
| 2 确定耕地地力评价因子 | 第43-45页 |
| 3 确定评价单元 | 第45页 |
| 4 确定指标体系和建立层次结构 | 第45-47页 |
| ·确定评价指标 | 第45-46页 |
| ·参评点确定 | 第46页 |
| ·构造判断矩阵 | 第46-47页 |
| 5 评价单元赋值 | 第47页 |
| 6 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| 第47-48页 |
| 7 确定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度 | 第48-53页 |
| 8 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 | 第53页 |
| 9 地力等级划分与成果图件输出 | 第53页 |
| 10 归入全国耕地地力等级体系 | 第53页 |
| 11 划分中低产田类型 | 第53-54页 |
| 12 花垣县耕地地力评价 | 第54-56页 |
| ·耕地地力级别及高、中、低产田划分 | 第54-56页 |
| 第五章 结论 | 第56-58页 |
| 1 主要结论 | 第56-57页 |
| ·形成山区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的方式及流程 | 第56页 |
| ·花垣县耕地养分现状 | 第56-57页 |
| ·花垣县耕地地力评价 | 第57页 |
| 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| 第57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-62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