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2页 |
| 引言 | 第12-13页 |
| 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30页 |
| ·合浦珠母贝概述 | 第13-14页 |
| ·合浦珠母贝生物学特性 | 第13页 |
| ·合浦珠母贝养殖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·合浦珠母贝遗传育种的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| ·水产动物育种技术 | 第14-21页 |
| ·选择育种 | 第14-15页 |
| ·杂交育种 | 第15-17页 |
| ·多倍体育种 | 第17-18页 |
| ·性别控制技术 | 第18-19页 |
| ·传统育种与分子辅助育种结合 | 第19-21页 |
| ·贝类数量遗传的研究 | 第21-26页 |
| ·贝类遗传力和遗传估计研究进展 | 第21-24页 |
| ·贝类杂交与杂交优势研究进展 | 第24-25页 |
| ·近交与近交衰退研究进展 | 第25-26页 |
| ·双壳贝类鳃的概述 | 第26-29页 |
| ·双壳贝类鳃的进化史 | 第26-27页 |
| ·双壳贝鳃的分类 | 第27-28页 |
| ·呼吸摄食功能 | 第28页 |
| ·贝类鳃的研究进展 | 第28-29页 |
| 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9-30页 |
| 第2章 合浦珠母贝生长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| 第30-39页 |
| ·材料和方法 | 第31-32页 |
| ·试验材料与性状测量 | 第31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31-32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7页 |
| ·各性状的表型参数估计值 | 第32-33页 |
| ·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 | 第33页 |
| ·各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通径系数及作用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·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决定系数分析 | 第34-35页 |
| ·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及显著性检验 | 第35-36页 |
| ·验证 | 第36-37页 |
| ·讨论 | 第37-39页 |
| 第3章 合浦珠母贝双列杂交群体的构建与生长比较 | 第39-48页 |
| ·材料和方法 | 第40-41页 |
| ·亲本来源 | 第40页 |
| ·双列杂交群体的构建 | 第40页 |
| ·苗种培育与养殖 | 第40-41页 |
| ·测定数据 | 第41页 |
| ·数据分析及处理 | 第41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6页 |
| ·群体的建立 | 第41-42页 |
| ·各群体生长性状的比较 | 第42-43页 |
| ·各群体生长指标的增长 | 第43-45页 |
| ·群体壳宽系数的比较 | 第45-46页 |
| ·讨论 | 第46-48页 |
| ·亲本选择 | 第46-47页 |
| ·群体生长 | 第47-48页 |
| 第4章 合浦珠母贝三个地理群体双列杂交 F_1代遗传分析 | 第48-57页 |
| ·材料和方法 | 第49-50页 |
| ·亲本来源 | 第49页 |
| ·双列杂交群体的构建 | 第49页 |
| ·苗种培育与养殖 | 第49页 |
| ·测定数据 | 第49页 |
| ·统计分析 | 第49-50页 |
| ·结果 | 第50-55页 |
| ·9 个群体各生长性状的分布 | 第50-52页 |
| ·9 个群体各生长性状的比较 | 第52-53页 |
| ·杂交组合配合力分析 | 第53-54页 |
| ·杂交子一代的杂种优势率情况 | 第54-55页 |
| ·讨论 | 第55-57页 |
| 第5章 合浦珠母贝鳃的显微与超微结构研究 | 第57-65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57-58页 |
| ·样品采集 | 第57页 |
| ·光镜样品切片制作 | 第57页 |
| ·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| 第57-58页 |
| ·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| 第58页 |
| ·结果 | 第58-60页 |
| ·鳃的基本结构 | 第58页 |
| ·光镜观察 | 第58-59页 |
| ·扫描电镜观察 | 第59页 |
| ·透射电镜观察 | 第59-60页 |
| ·讨论 | 第60-65页 |
| 结论 | 第65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6-77页 |
| 附录 | 第77-78页 |
| 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