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插图索引 | 第10-11页 |
| 附表索引 | 第11-12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| ·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| 第13-18页 |
| ·国外有关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关系的研究回顾 | 第13-14页 |
| ·国内有关新型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研究的综述 | 第14-18页 |
| ·已有文献的评述 | 第18页 |
| ·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8页 |
| ·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| ·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| 第2章 新型城市化与第三产业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 | 第20-33页 |
| ·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及评价指标 | 第20-25页 |
| ·新型城市化内涵的界定 | 第20-22页 |
| ·新型城市化的特征 | 第22-23页 |
| ·新型城市化的指标体系 | 第23-25页 |
| ·第三产业的内涵及结构 | 第25-27页 |
| ·第三产业内涵的界定 | 第25-26页 |
| ·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| 第26-27页 |
| ·新型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互动机制 | 第27-32页 |
| ·第三产业是新型城市化重要的经济源泉和后续动力 | 第28-30页 |
| ·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对新型城市化的作用机理 | 第30-31页 |
| ·新型城市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基础 | 第31-3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| 第3章 安徽省新型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| 第33-54页 |
| ·安徽省新型城市化的发展现状 | 第33-45页 |
| ·安徽省新型城市化综合水平测算 | 第33-37页 |
| ·安徽省城市化的历史足迹 | 第37-39页 |
| ·安徽省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| 第39-43页 |
| ·与非农就业水平有差距 | 第43页 |
| ·安徽省各地区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| 第43-45页 |
| ·安徽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| 第45-53页 |
| ·安徽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综合指标测算 | 第45-47页 |
| ·安徽省第三产业起步晚发展快 | 第47-48页 |
| ·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大 | 第48页 |
| ·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| 第48页 |
| ·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 | 第48-50页 |
| ·第三产业内部各层次差异大 | 第50-5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第4章 安徽省新型城市化与第三产业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| 第54-62页 |
| ·模型建立与实证方法 | 第54-55页 |
| ·实证模型设定 | 第54-55页 |
| ·实证分析方法 | 第55页 |
| ·实证结果及相关说明 | 第55-58页 |
| ·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| 第55-56页 |
| ·协整分析与因果关系检验 | 第56-58页 |
| ·新型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各层次关联分析 | 第58-61页 |
| ·灰色关联理论 | 第58-59页 |
| ·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| 第59页 |
| ·灰色关联计算结果 | 第59-6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第5章 相关政策建议 | 第62-63页 |
| 结论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| 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