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8-11页 |
·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8页 |
·研究的重大意义 | 第8-9页 |
·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9页 |
·研究基本思路 | 第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9页 |
·论文结构、主要创新点 | 第9-11页 |
·论文结构 | 第9-10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10-11页 |
第二章 产业安全与外资并购的相关理论 | 第11-17页 |
·产业安全的相关理论 | 第11-13页 |
·国内外相关研究 | 第11-12页 |
·本文对产业安全概念的界定 | 第12-13页 |
·产业安全与国民经济安全、国家安全的内在关联 | 第13页 |
·外资并购的相关理论 | 第13-15页 |
·外资并购的概念 | 第13-14页 |
·外资并购的外部效应理论 | 第14-15页 |
·产业安全与外资并购的关系 | 第15-17页 |
·国内外相关研究 | 第15页 |
·外资并购影响产业安全的原因 | 第15-17页 |
第三章 跨国公司对我国重大技术装备企业的并购分析 | 第17-25页 |
·装备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| 第17-18页 |
·装备制造业概念的界定 | 第17页 |
·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| 第17-18页 |
·跨国公司并购我国重大技术装备企业的历史演进 | 第18-20页 |
·跨国公司并购我国重大技术装备企业的特点 | 第20-21页 |
·并购对象青睐于产业领军者,行业排头兵企业 | 第20页 |
·并购目标为全行业整体并购 | 第20页 |
·并购方式采取分步到位、逐步拖垮的策略 | 第20-21页 |
·跨国公司并购对产业安全、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 | 第21-25页 |
·对我国产业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 | 第21-23页 |
·对我国经济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 | 第23-24页 |
·对我国国防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 | 第24-25页 |
第四章 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| 第25-35页 |
·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方法及指标内容 | 第25-26页 |
·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方法 | 第25页 |
·指标基本内容 | 第25-26页 |
·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 | 第26-28页 |
·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| 第26-27页 |
·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| 第27页 |
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27-28页 |
·产业安全状态区间的确定 | 第28页 |
·指标权重的计算 | 第28-35页 |
·层次分析法介绍及基本步骤 | 第28-32页 |
·指标权重的计算 | 第32-34页 |
·评价指标的权重 | 第34-35页 |
第五章 我国重型机械工业产业安全度的测算 | 第35-51页 |
·产业控制力评价 | 第35-38页 |
·产业竞争力评价 | 第38-43页 |
·产业对外依存度评价 | 第43-46页 |
·产业生存环境评价 | 第46-48页 |
·产业安全度的计算分析及评价结论 | 第48-51页 |
·外资品牌、市场控制威胁 | 第49页 |
·研发能力弱,自主创新能力不高 | 第49页 |
·产品出口能力低下 | 第49-50页 |
·中场产业发展弱势 | 第50页 |
·产业集中度不高,大型企业集团太少 | 第50页 |
·现代制造服务业不发达 | 第50-51页 |
第六章 保障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| 第51-57页 |
·政府层面 | 第51-53页 |
·坚决保持对装备制造业的控制权和主导权 | 第51页 |
·借鉴国外经验,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机制 | 第51-52页 |
·地方政府树立全局观念,切实落实外资并购相关政策 | 第52页 |
·大力发展中场产业 | 第52页 |
·促进国企战略重组,形成战略联盟 | 第52-53页 |
·鼓励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| 第53页 |
·行业层面 | 第53-55页 |
·改革体制内行业协会,培育体制外民间行业协会 | 第53-54页 |
·明确行业协会法律地位 | 第54页 |
·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 | 第54页 |
·组织技术交流活动,建立行业共性产品技术平台 | 第54-55页 |
·企业层面 | 第55-57页 |
·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、辅业改制 | 第55页 |
·正确处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关系,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| 第55页 |
·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| 第55-56页 |
·加大品牌保护意识,推进“名牌战略” | 第56页 |
·实施“走出去”战略,开拓国际市场 | 第56-57页 |
结论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附录 | 第62-67页 |
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67-68页 |
详细摘要 | 第68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