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·研究晚新生代侵蚀速率的科学意义 | 第10-16页 |
·选题依据与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| 第16-19页 |
·研究区的选择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方法的选择—宇生核素法 | 第17-18页 |
·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| 第18-19页 |
·技术路线、可行性分析及论文工作量 | 第19-21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9页 |
·可行性分析 | 第19-20页 |
·论文工作量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利用~(10)Be估算古侵蚀速率的原理 | 第21-38页 |
·宇生核素的概念及其形成 | 第21-23页 |
·宇生核素的概念 | 第21页 |
·宇生核素的形成 | 第21-23页 |
·宇生核素的地学应用概述及意义 | 第23-27页 |
·利用~(10)Be估算古侵蚀速率的原理 | 第27-38页 |
第三章 研究区地貌、地质背景概况 | 第38-47页 |
·酒西盆地构造背景 | 第38-40页 |
·酒西盆地地貌特征 | 第40-42页 |
·酒西盆地沉积地层及老君庙剖面对酒西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记录 | 第42-47页 |
第四章 基于~(10)Be的古侵蚀速率序列的建立 | 第47-70页 |
·样品的采集、实验室处理及测试 | 第47-50页 |
·样品的采集 | 第47-49页 |
·样品的实验室处理及测试 | 第49-50页 |
·老君庙剖面的年代问题 | 第50-59页 |
·~(10)Be/~(26)Al的埋藏测年基本原理 | 第50-51页 |
·埋藏测年结果 | 第51-53页 |
·老君庙剖面的古地磁解释 | 第53-57页 |
·两种年龄比对及分析 | 第57-59页 |
·侵蚀速率的计算 | 第59-66页 |
·测试结果的精度分析 | 第66-70页 |
第五章 地表侵蚀过程与构造、气候耦合关系分析 | 第70-92页 |
·晚新生代祁连山构造变形与侵蚀速率变化 | 第70-74页 |
·晚新生代气候变化与侵蚀速率变化 | 第74-79页 |
·构造-气候-侵蚀关系综合讨论 | 第79-82页 |
·侵蚀速率的多角度比对分析 | 第82-89页 |
·结论及问题 | 第89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104页 |
附录 | 第104-109页 |
致谢辞 | 第10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