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

纳米FeS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目录第5-9页
第1章 绪论第9-15页
   ·土壤重金属污染概述第9-12页
     ·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及污染类型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·污染来源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·污染类型第10页
     ·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危害第10-11页
     ·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概况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·工程措施第11页
       ·生物措施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·农业措施第12页
       ·改良措施第12页
   ·问题的提出第12-13页
   ·研究思路和内容第13页
   ·创新点第13-15页
第2章 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和评价方法研究第15-21页
   ·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概述第15-18页
     ·总含量分析第15-16页
     ·形态分析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·单独提取法第16页
       ·连续提取法第16-18页
   ·评价方法研究进展概述第18-20页
     ·基于总含量的评价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·地累积指数法第18页
       ·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基于形态学的评价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·RAC风险评价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·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第2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20-21页
第3章 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与分析第21-45页
   ·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第21-30页
     ·实验部分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·实验药品与仪器第21页
       ·样品采集与预处理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·实验方法与步骤第22-23页
  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·土壤组成成分分析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·总含量分析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·形态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·污染状况评价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·基于总含量评价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·基于形态分析的评价第28-30页
     ·结论第30页
   ·北京部分道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第30-38页
     ·实验部分第30-31页
  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·基于总含量分析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·基于形态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 ·污染状况评价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·基于总含量评价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·基于形态分析评价第36-38页
     ·结论第38页
   ·尾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第38-44页
     ·实验部分第38页
  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·土壤组成成分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·总含量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·形态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 ·污染状况评价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·总含量评价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·形态分析评价第43页
     ·结论第43-4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4-45页
第4章 土壤重金属形态变化及溶出规律实验研究第45-76页
   ·实验设计第45-47页
     ·纯水体系淋溶实验第45-46页
     ·模拟雨水/雨水体系淋溶实验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·异位淋溶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·原位淋溶第47页
   ·实验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48-74页
     ·纯水体系淋溶实验结果分析第48-66页
       ·淋溶液前后pH变化第48页
       ·重金属溶出规律分析第48-60页
       ·淋溶前后形态变化分析第60-66页
       ·结论第66页
     ·异位淋溶实验结果分析第66-71页
       ·重金属释放量分析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·淋溶前后形态变化分析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·结论第70-71页
     ·原位淋溶实验结果分析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·柱式淋溶重金属溶出分析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·柱式淋溶前后形态分析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·结论第7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4-76页
第5章 粉末FeS和纳米FeS对土壤重金属形态变化特性的实验研究第76-116页
   ·实验前期准备第76-77页
     ·污染土壤配制第76-77页
     ·粉末FeS准备与纳米FeS悬浮液配制第77页
   ·静态淹没实验第77-79页
   ·柱式实验第79-81页
   ·实验分析第81页
   ·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1-115页
     ·污染土壤配制前后重金属含量分析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·总含量分析第81页
       ·各存在形态含量分析第81-84页
     ·静态淹没实验结果分析第84-107页
       ·加入粉末FeS实验结果分析第84-91页
       ·加入纳米FeS悬浮液实验结果分析第91-101页
       ·粉末FeS和纳米FeS悬浮液实验结果对比分析第101-107页
       ·结论第107页
     ·柱式淋溶实验结果分析第107-115页
       ·重金属溶出结果分析第107-110页
       ·淋溶前后重金属存在形态分析第110-115页
       ·结论第11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15-116页
结论与建议第116-118页
参考文献第118-124页
致谢第124页

论文共12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影响研究
下一篇:沉砂—过滤联合装置控制径流雨水中颗粒物试验与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