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碎岩层采场稳定性分级及锚杆支护参数优化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页 |
| ·锚杆支护现状 | 第10-12页 |
| ·国外锚杆支护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锚杆支护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·锚固机理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·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| ·室内岩石力学性质试验 | 第14-15页 |
| ·理论分析 | 第15页 |
| ·数值分析研究 | 第15-16页 |
| 第二章 矿山概况 | 第16-22页 |
| ·矿区交通、地理状况 | 第16-17页 |
| ·矿区地质构造概况 | 第17-18页 |
| ·矿区地层 | 第17页 |
| ·构造 | 第17-18页 |
| ·岩浆岩 | 第18页 |
| ·矿床开采方式 | 第18-2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0-22页 |
| 第三章 岩石力学性质试验 | 第22-36页 |
| ·岩石力学试验及意义 | 第22页 |
| ·岩体结构调查 | 第22-23页 |
| ·岩样制备和测试准备 | 第23-25页 |
| ·岩样采集、加工 | 第23-24页 |
| ·测试准备 | 第24-25页 |
| ·岩石抗拉强度试验 | 第25-28页 |
| ·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和岩样变形试验 | 第28-34页 |
| ·后观音山矿岩力学性质汇总 | 第3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| 第四章 后观音山采场顶板稳定性分级 | 第36-50页 |
| ·采场顶板稳定性分级 | 第36-38页 |
| ·国外代表性的岩体分类研究概况 | 第36-37页 |
| ·国内岩体分类研究的主要发展概况 | 第37-38页 |
| ·灰色聚类分析法 | 第38-42页 |
| ·灰色聚类分类 | 第38-39页 |
| ·灰色白化权聚类的原理及方法 | 第39-42页 |
| ·灰色聚类分析法在后观音山矿岩稳定性分级中的应用 | 第42-49页 |
| ·矿岩稳定性影响因素 | 第42-43页 |
| ·矿岩稳定性指标选择 | 第43-44页 |
| ·矿岩稳定性指标计算 | 第44-45页 |
| ·灰类白化权函数的确定 | 第45-47页 |
| ·确定矿岩稳定性分级指标的聚类权值 | 第47页 |
| ·计算灰色定类权系数 | 第47-4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| 第五章 后观音山采场顶板锚杆支护及锚杆参数优化 | 第50-62页 |
| ·锚杆的定义及选型 | 第50-52页 |
| ·锚杆 | 第50-51页 |
| ·锚杆选择的基本原则 | 第51-52页 |
| ·采场顶板锚固机理分析 | 第52-55页 |
| ·采场顶板变形特性 | 第52-53页 |
| ·采场顶板锚固机理分析 | 第53-55页 |
| ·锚杆锚固参数优化 | 第55-60页 |
| ·支护方式 | 第55页 |
| ·杆体材料 | 第55-56页 |
| ·托板及螺母 | 第56页 |
| ·锚固剂 | 第56-57页 |
| ·锚杆长度 | 第57-59页 |
| ·锚杆直径 | 第59-60页 |
| ·锚杆间距 | 第60页 |
| ·后观音山顶板锚固参数优化的整体方案的提出 | 第60-6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第六章 后观音山顶板锚杆支护数值模拟研究 | 第62-82页 |
| ·数值模拟的方法及选取 | 第62-66页 |
| ·MIDAS/GTS软件简介 | 第62-63页 |
| ·MIDAS/GTS程序基本原理 | 第63-64页 |
| ·模拟模型的建立 | 第64-66页 |
| ·模拟结果分析 | 第66-80页 |
| ·顶板位移分布 | 第66-70页 |
| ·顶板应力分布 | 第70-72页 |
| ·顶板应变分布 | 第72-76页 |
| ·锚杆轴力分布 | 第76-79页 |
| ·四种锚杆支护模型对比 | 第79-8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| 第七章 结论 | 第82-84页 |
| ·总结 | 第82页 |
| ·不足 | 第82-8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4-90页 |
| 致谢 | 第90-92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