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5页 |
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录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8-13页 |
一、 问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二、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| 第9-10页 |
三、 本文所运用的理论方法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1949 年-1976 年海明威作品的译介与接受 | 第13-21页 |
第一节 1949-1966 译介情况 | 第13-16页 |
第二节 有失偏颇的接受和第一次形象建构 | 第16-19页 |
第三节 1967-1976:十年空白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1977-至今海明威作品的译介与接受 | 第21-32页 |
第一节 译介情况 | 第21-24页 |
第二节 80 年代研究高潮 | 第24-30页 |
一、 研究热点 | 第24-29页 |
二、 《老人与海》的热烈追捧 | 第29-30页 |
第三节 90 年代研究转向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海明威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| 第32-36页 |
第一节 中国当代作家对海明威的阅读和接受 | 第32-34页 |
第二节 个案分析—《迷人的海》与《老人与海》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“海明威因素” | 第36-42页 |
第一节 海明威研究在美国概述 | 第36-38页 |
第二节 从两国研究热点不同看中国对海明威的接受特点 | 第38-39页 |
第三节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“海明威因素”及其意义 | 第39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