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次喷射对柴油机性能和排放影响的模拟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25页 |
·引言 | 第10-11页 |
·柴油机的排放物 | 第11-13页 |
·柴油机的机内排放物控制技术 | 第13-16页 |
·增压中冷技术 | 第13页 |
·排气再循环 | 第13-14页 |
·多气门技术[23] | 第14页 |
·燃油喷射系统 | 第14-16页 |
·燃烧室结构改进 | 第16页 |
·柴油机的排气后处理技术 | 第16-19页 |
·柴油机氧化催化器(DOC) | 第17页 |
·柴油机微粒捕集器(DPF) | 第17页 |
·柴油机微粒氧化催化器(POC) | 第17-18页 |
·选择性催化还原器(SCR) | 第18页 |
·稀燃 NOx捕集技术(LNT) | 第18-19页 |
·柴油机新型燃烧模式 | 第19-20页 |
·多次喷射策略 | 第20-23页 |
·多次喷射策略 | 第2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0-23页 |
·计算机流体动力学仿真研究 | 第23-24页 |
·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24-25页 |
2 CFD 计算的理论准备 | 第25-40页 |
·基本控制方程组 | 第25-26页 |
·气相湍流运动模型 | 第26-28页 |
·湍流运动概述 | 第26-27页 |
·湍流模型 | 第27-28页 |
·燃油喷雾模型 | 第28-34页 |
·基本方程 | 第28-29页 |
·喷雾子模型 | 第29-31页 |
·蒸发子模型 | 第31-32页 |
·碰壁子模型 | 第32-34页 |
·湍流扩散子模型 | 第34页 |
·燃烧模型 | 第34-36页 |
·着火模型 | 第34-36页 |
·湍流燃烧模型 | 第36页 |
·废气生成模型 | 第36-39页 |
·NOx排放模型 | 第36-38页 |
·Soot 排放模型 | 第38-39页 |
·有限容积法 | 第3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3 CFD 计算过程及模型验证 | 第40-47页 |
·FIRE 软件简介及 CFD 计算流程图 | 第40-41页 |
·发动机的基本参数 | 第41页 |
·建立几何模型 | 第41-42页 |
·划分网格 | 第42-44页 |
·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| 第44-45页 |
·初始条件 | 第44-45页 |
·边界条件 | 第45页 |
·仿真计算中多次喷射策略参数定义及研究方法 | 第45-46页 |
·模型的验证 | 第4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4 多次喷射策略下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研究 | 第47-60页 |
·预喷-主喷策略的研究 | 第47-50页 |
·预喷-主喷间隔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·预喷油量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·主喷-后喷策略的研究 | 第50-53页 |
·主喷-后喷间隔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·后喷油量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·预喷-主喷-后喷策略的研究 | 第53-59页 |
·预喷-主喷间隔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·预喷油量的影响 | 第54-56页 |
·主喷-后喷间隔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·后喷油量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·全文总结 | 第60-61页 |
·工作展望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