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·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| 第11-14页 |
·选题依据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·国内外有关研究发展现状综述 | 第14-20页 |
·有关装备制造业研究发展的现状综述 | 第14-15页 |
·有关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发展的现状综述 | 第15-17页 |
·有关科技创新环境研究发展的现状综述 | 第17-18页 |
·有关科技创新模式研究发展的现状综述 | 第18-20页 |
·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| 第20-22页 |
·论文的主要内容 | 第20-21页 |
·论文研究的方法 | 第21-22页 |
·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| 第22页 |
·论文研究的作用及意义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概念的界定及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| 第23-31页 |
·概念的界定 | 第23-26页 |
·装备制造业概念及特点 | 第23-24页 |
·科技创新的概念及特征 | 第24-25页 |
·长效监控机制的含义及特点 | 第25-26页 |
·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| 第26-31页 |
·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| 第26-28页 |
·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28-31页 |
第三章 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长效监控机制的设计 | 第31-40页 |
·长效监控机制的构成要素分析 | 第31-34页 |
·长效监控机制的执行者 | 第31-32页 |
·长效监控机制的监控对象 | 第32-34页 |
·监控对象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| 第34-40页 |
·企业处于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| 第35-36页 |
·政府处于科技创新的主导地位 | 第36-37页 |
·高校与科研机构处于科技创新的基础地位 | 第37-38页 |
·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处于中间地位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长效监控机制的运行 | 第40-48页 |
·长效监控机制的运行模式 | 第40-45页 |
·科技研发基础模式 | 第43-44页 |
·产业化带动模式 | 第44页 |
·创新服务支撑模式 | 第44-45页 |
·长效监控机制的运行环境 | 第45-48页 |
·长效监控机制运行的宏观环境 | 第46页 |
·长效监控机制运行的微观环境 | 第46-48页 |
第五章 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长效监控机制的效应分析 | 第48-58页 |
·内部效应分析 | 第48-54页 |
·知识资源的整合效应 | 第48-50页 |
·核心竞争力提升效应 | 第50-52页 |
·产业棘轮效应 | 第52-54页 |
·外部效应分析 | 第54-58页 |
·空间扩散 | 第54-55页 |
·产业扩散 | 第55-56页 |
·时间扩散 | 第56-58页 |
第六章 例证分析:辽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长效监控机制 | 第58-70页 |
·辽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现状 | 第58-64页 |
·科技创新共性问题 | 第58-63页 |
·科技创新个性问题 | 第63-64页 |
·辽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环境分析 | 第64-65页 |
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出 | 第64-65页 |
·良好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 | 第65页 |
·拥有重大装备制造业产业核心技术优势 | 第65页 |
·辽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长效监控的对策 | 第65-70页 |
·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| 第66-67页 |
·发挥政府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| 第67-68页 |
·走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 | 第68-70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3页 |
在学研究成果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