县级森林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6页 |
| 目录 | 第6-9页 |
| 1 引言 | 第9-29页 |
| ·森林资源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| 第10-24页 |
| ·森林资源评价的研究进展 | 第10-17页 |
| ·森林资源可持续评价的研究进展 | 第17-21页 |
| ·森林资源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| 第21-23页 |
| ·森林资源质量评价取得的成果 | 第23-24页 |
| ·森林资源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| 第24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4-25页 |
| ·研究内容、方法及路线 | 第25-27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| ·研究方法和步骤 | 第26-27页 |
| 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| 2 森林资源质量评价理论研究 | 第29-53页 |
| ·基本概念辨析 | 第29-30页 |
| ·森林 | 第29页 |
| ·森林资源 | 第29-30页 |
| ·质量 | 第30页 |
| ·评价 | 第30页 |
| ·森林资源经营理论 | 第30-37页 |
| ·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| 第31-32页 |
| ·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 | 第32-33页 |
| ·森林分类经营 | 第33-35页 |
| ·近自然森林经营 | 第35-36页 |
| ·小结 | 第36-37页 |
| ·森林资源质量的定义和内涵 | 第37-41页 |
| ·对森林资源质量认识的发展过程 | 第37-38页 |
| ·森林资源质量的定义和内涵 | 第38-41页 |
| ·影响森林资源质量的外部因素 | 第41-43页 |
| ·社会经济因素 | 第41-42页 |
| ·政府政策因素 | 第42-43页 |
| ·森林资源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| 第43-52页 |
| ·综合指数法 | 第43-45页 |
| ·模糊综合评价法 | 第45-46页 |
| ·人工神经网络法 | 第46-49页 |
| ·物元分析法 | 第49-50页 |
| ·集对分析法 | 第50-5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3 县级森林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建 | 第53-61页 |
| ·指标及指标体系 | 第53-54页 |
| ·指标的概念 | 第53页 |
| ·指标体系的概念 | 第53-54页 |
| ·评价指标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 | 第54-55页 |
| ·设计指导思想 | 第54页 |
| ·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 | 第54-55页 |
| ·设计原则 | 第55页 |
| ·县级森林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| 第55-60页 |
| ·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 | 第55-56页 |
| ·评价指标选择与筛选 | 第56页 |
| ·指标参照值 | 第56-6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| 4 案例分析 | 第61-83页 |
| ·研究区概况 | 第61-64页 |
| ·自然条件 | 第61-62页 |
| ·森林资源 | 第62-64页 |
| ·指标值计算 | 第64-65页 |
| 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65-70页 |
| ·直接赋权法 | 第65页 |
| ·专家评判法 | 第65-66页 |
| ·层次分析法 | 第66-68页 |
| ·权重确定方法及计算 | 第68-70页 |
| ·评价方法应用研究 | 第70-80页 |
| ·综合指数法 | 第70-71页 |
| ·模糊综合评价法 | 第71-74页 |
| ·人工神经网络法 | 第74-76页 |
| ·物元分析法 | 第76-78页 |
| ·集对分析法 | 第78-8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0-83页 |
| 5 森林资源质量评价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| 第83-95页 |
| ·系统分析与设计 | 第83-92页 |
| ·需求分析 | 第83页 |
| ·功能设计 | 第83-84页 |
| ·体系结构 | 第84-86页 |
| ·数据库设计 | 第86-87页 |
| ·界面设计 | 第87-92页 |
| ·系统实现 | 第92页 |
| ·系统工作流程 | 第92页 |
| ·主要功能实现 | 第9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2-95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95-99页 |
| ·结论 | 第95-96页 |
| ·展望 | 第96-9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9-107页 |
| 个人简介 | 第107-109页 |
| 导师赵天忠教授简介 | 第109-111页 |
| 致谢 | 第1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