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8-11页 |
一、 课题来源 | 第8页 |
二、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8-9页 |
三、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四、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自利与利他视域下善的类型 | 第11-16页 |
第一节 善和利益具有相关性 | 第11-13页 |
一、 利与善的内涵 | 第11-12页 |
二、 善和利益具有相关性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自利与利他视域下善的类型 | 第13-16页 |
一、 自利与利他的内涵 | 第13-14页 |
二、 自利与利他视域下善的类型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自利与利他视域下善的层次比较 | 第16-27页 |
第一节 自利与利他视域下善的层次的比较方法 | 第16-17页 |
一、 动机与效果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| 第16-17页 |
二、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| 第17页 |
第二节 三种类型下善的层次比较 | 第17-21页 |
一、 纯粹利己、利己不利人之间善的层次比较 | 第17-19页 |
二、 纯粹利他、损己利他、利他不利己之间善的层次比较 | 第19-20页 |
三、 利己与利他的统一、利己不损他、利他不损己之间善的层次比较 | 第20-21页 |
第三节 三种具体善的类型再比较 | 第21-27页 |
一、 纯粹利他之下的个体利益考量 | 第22-23页 |
二、 从功利角度而言 | 第23-24页 |
三、 从人之生命的存在角度而言 | 第24-25页 |
四、 从道德的主体践行角度而言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善的层次区分之意义及最高层次善的实现 | 第27-37页 |
第一节 各种道德类型的存在根源 | 第27-29页 |
一、 不同道德类型存在的经济根源 | 第27-29页 |
二、 不同道德类型存在的人性根源 | 第29页 |
第二节 各种道德类型确定的意义 | 第29-33页 |
一、 善的最高层次确定的意义 | 第29-31页 |
二、 其它道德类型确定的意义 | 第31-33页 |
第三节 最高层次善的实现 | 第33-37页 |
一、 经济基础的建立,创造真实的集体 | 第33-34页 |
二、 建立正义的社会制度 | 第34-35页 |
三、 发展先进文化,实现对其它层次善的引导与提升 | 第35-37页 |
结束语 | 第37-38页 |
致谢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2页 |
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