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察形象的媒介呈现--以2011年《人民日报》和《南方都市报》的报道为例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6页 |
| 目录 | 第6-8页 |
| 绪论 | 第8-17页 |
| 一、研究的缘起、目的及意义 | 第8-9页 |
| 二、文献综述:大众传媒与警察形象 | 第9-13页 |
| (一) 警察与媒介关系的研究 | 第9-12页 |
| (二) 警察形象塑造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| 三、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3-16页 |
| (一) 媒体建构论 | 第13-14页 |
| (二) 再现论 | 第14-16页 |
| 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第一章 警察的职权和公众认知 | 第17-24页 |
| 第一节 警察职权的概述 | 第17-19页 |
| 一、警察的分类 | 第17页 |
| 二、警察的职能 | 第17-18页 |
| 三、警察的权力和制约 | 第18-19页 |
| 第二节 公众对警察的认知 | 第19-24页 |
| 一、公众了解警察的渠道 | 第20-21页 |
| 二、公众的关注内容 | 第21页 |
| 三、公众的总体评价 | 第21-22页 |
| 四、小结 | 第22-24页 |
| 第二章 媒介呈现中的警察形象 | 第24-41页 |
| 第一节 警察媒介形象的内容分析 | 第24-31页 |
| 一、样本与分析单位 | 第24-26页 |
| 二、报道要素分析 | 第26-31页 |
| 第二节 警察媒介形象的文本分析 | 第31-39页 |
| 一、“秩序维护者”与“违法乱纪者” | 第31-34页 |
| 二、“公共服务者”与“言行失范者” | 第34-37页 |
| 三、“岗位上的坚守者”与“家庭中的缺席者” | 第37-39页 |
| 第三节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| 第三章 警察形象呈现的影响因素 | 第41-47页 |
| 第一节 内部媒介因素 | 第41-43页 |
| 一、媒介属性不同 | 第41页 |
| 二、报道框架不同 | 第41-43页 |
| 第二节 外部权力因素 | 第43-45页 |
| 一、政治话语的主导 | 第43页 |
| 二、经济力量的制约 | 第43-45页 |
| 第三节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| 结语 | 第47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-55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