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--园林设计论文

西汉帝陵大遗址区生态景观构建研究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3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3-20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3-14页
   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-17页
     ·国外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·国内研究现状第15-17页
   ·研究对象第17页
   ·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17-20页
     ·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第17-19页
     ·本文研究的框架第19-20页
第二章 相关概念与理论第20-25页
   ·遗址与大遗址第20-21页
     ·遗址第20页
     ·大遗址第20-21页
   ·景观设计与景观生态学第21-22页
     ·景观设计第21页
     ·景观生态学第21-22页
   ·遗址本体保护理论第22页
     ·现状展示保护第22页
     ·覆土保护第22页
     ·加固和复原保护第22页
   ·景观生态学理论第22-23页
     ·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第23页
     ·斑块—廊道—基底模式第23页
     ·边缘效应原理第23页
     ·自然景观的文化性原理第23页
   ·生态设计理论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地方性原理第24页
     ·节约自然资源第24页
     ·发挥生态系统的功能第24页
   ·小结第24-25页
第三章 西汉帝陵大遗址区环境现状与分析第25-34页
   ·西汉帝陵大遗址区环境现状第25-26页
     ·遗址区域和范围第25页
     ·自然概况第25-26页
   ·各陵区现状第26-32页
     ·阳陵第26-27页
     ·长陵第27-28页
     ·安陵第28-29页
     ·义陵第29页
     ·渭陵第29-30页
     ·康陵第30页
     ·延陵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平陵第31页
     ·茂陵第31-32页
   ·陵区环境保护与建设存在的问题第32-33页
     ·大遗址外部环境受到威胁第32页
     ·不合理的“点状”保护与开发第32页
     ·生态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第32页
     ·大遗址保护未能带动经济发展第32-33页
   ·小结第33-34页
第四章 西汉帝陵大遗址区景观资源类型分析与评价第34-45页
   ·西汉帝陵大遗址区景观资源类型第34-35页
   ·西汉帝陵大遗址区景观资源评价第35-44页
     ·西汉帝陵大遗址区景观资源评价目标第35页
     ·西汉帝陵大遗址区景观资源评价内容第35-38页
     ·西汉帝陵大遗址区景观资源评价方法第38-41页
     ·西汉帝陵大遗址区景观资源评价结果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 ·西汉帝陵大遗址区保护与利用模式确定第42-44页
   ·小结第44-45页
第五章 西汉帝陵大遗址区生态景观构建的理论和技术问题探讨第45-59页
   ·西汉帝陵区生态景观构建理论问题探讨第45-49页
     ·西汉帝陵大遗址区生态景观构建的指导思想第45页
     ·西汉帝陵大遗址区生态景观的功能定位第45-46页
     ·西汉帝陵大遗址区生态景观的文化定位第46-47页
     ·西汉帝陵大遗址区生态景观构建的理念第47-48页
     ·西汉帝陵大遗址区生态景观构建的原则第48-49页
   ·西汉帝陵大遗址区生态景观构建技术问题探讨第49-58页
     ·景观生态性的技术问题探讨第49-52页
     ·景观要素规划与建设的技术问题探讨第52-57页
     ·材料选择与能源利用的技术问题探讨第57-58页
   ·小结第58-59页
第六章 西汉帝陵大遗址区生态景观构建的构想第59-72页
   ·总体布局第59页
   ·景区划分第59-71页
     ·汉代军体博览体验园区第59-63页
     ·民俗生态农业景观区第63-67页
     ·汉文化精品园林风景区第67-71页
     ·汉文化观光风景林区第71页
   ·小结第71-72页
第七章 结论第72-74页
   ·主要结论第72-73页
   ·建议第73-74页
参考文献第74-77页
致谢第77-78页
个人简介第78-79页
附录:图片来源第79-80页

论文共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黄土高原地区典型农村住宅能耗特点和节能途径研究
下一篇: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--以甘肃省庆阳市长庆桥工业集中区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