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引言 | 第10-11页 |
| 第1章 航运业与海上劳动特殊性 | 第11-18页 |
| ·交通运输业特点 | 第11-12页 |
| ·航运业特点 | 第12-14页 |
| ·运输量大 | 第12页 |
| ·生产周期长 | 第12-13页 |
| ·生产产品的不可储存性 | 第13页 |
| ·生产总成本高额性 | 第13页 |
| ·生产工具的独立性 | 第13页 |
| ·生产过程的风险性 | 第13-14页 |
| ·生产范围的国际性 | 第14页 |
| ·海上劳动特殊性 | 第14-18页 |
| ·劳动者 | 第14-15页 |
| ·劳动对象 | 第15-17页 |
| ·劳动工具 | 第17-18页 |
| 第2章 国际海事基本条约 | 第18-31页 |
| ·国际海事条约基础理论 | 第18-22页 |
| ·国际海事条约的起源 | 第18页 |
| ·国际海事条约的概念 | 第18-19页 |
| ·国际海事条约的特点 | 第19-20页 |
| ·国际海事条约的分类 | 第20-22页 |
| ·国际海事基本条约概述 | 第22-28页 |
| ·《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》 | 第22-24页 |
| ·经1978年议定书修订的《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》 | 第24-26页 |
| ·《1978年海员培训、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》 | 第26-27页 |
| ·《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》 | 第27-28页 |
| ·国际海事基本条约比较 | 第28-31页 |
| ·国际海事基本条约的共同点 | 第28-29页 |
| ·国际海事基本条约的不同点 | 第29-31页 |
| 第3章 国际海事基本条约的创新性及对条约法的突破 | 第31-42页 |
| ·非优惠待遇原则 | 第31-34页 |
| ·强行法 | 第32-33页 |
| ·条约对第三国的效力 | 第33-34页 |
| ·条约的生效 | 第34-35页 |
| ·条约修正案的修正程序 | 第35-36页 |
| ·明示修正程序 | 第35页 |
| ·默示修正程序 | 第35-36页 |
| ·竞合管辖 | 第36-37页 |
| ·船旗国管辖 | 第36-37页 |
| ·港口国管辖 | 第37页 |
| ·强制执行效力 | 第37-40页 |
| ·条约结构上的特点 | 第40-42页 |
| 第4章 国际海事基本条约在我国的适用 | 第42-48页 |
| ·国际海事基本条约国内适用方式 | 第42-43页 |
| ·转化方式 | 第42-43页 |
| ·并入方式 | 第43页 |
| ·国际海事基本条约在我国适用存在的立法问题 | 第43-44页 |
| ·适用方式规定不明确 | 第43页 |
| ·国内立法滞后 | 第43页 |
| ·宪法中缺少相关规定 | 第43-44页 |
| ·基本法律中缺少相关规定 | 第44页 |
| ·完善国际海事基本条约在我国适用的立法建议 | 第44-45页 |
| ·明确适用方式 | 第44页 |
| ·修改宪法和缔结条约程序法 | 第44页 |
| ·建立我国综合海事条约适用法 | 第44-45页 |
| ·最大限度发挥船级社的功用 | 第45页 |
| ·国际海事基本条约与我国话语权 | 第45-48页 |
| ·国家软实力与国家话语权 | 第45-46页 |
| ·我国话语权行使不充分的原因 | 第46-47页 |
| ·提升我国话语权的建议 | 第47-48页 |
| 结论 | 第48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3页 |
| 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