苜蓿遗传图谱的构建和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定位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前言 | 第10-12页 |
一、文献综述 | 第12-25页 |
·分子标记 | 第12-14页 |
·分子标记的种类 | 第12-14页 |
·RAPD标记的特点 | 第14页 |
·遗传图谱的构建 | 第14-16页 |
·亲本选择 | 第15页 |
·遗传作图群体 | 第15-16页 |
·F_2群体或其衍生的F_3、F_4家系 | 第15页 |
·BC群体 | 第15-16页 |
·重组自交系群体 | 第16页 |
·近等基因系 | 第16页 |
·DH群体 | 第16页 |
·苜蓿图谱类型及其研究进展 | 第16-19页 |
·指纹图谱 | 第16-17页 |
·二倍体苜蓿遗传图谱 | 第17页 |
·四倍体苜蓿遗传图谱 | 第17-19页 |
·基因定位的种类与方法 | 第19-21页 |
·质量性状基因定位 | 第19页 |
·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| 第19-21页 |
·单标记法 | 第19页 |
·区间作图法 | 第19-20页 |
·复合区间作图法 | 第20页 |
·复区间作图法 | 第20-21页 |
·苜蓿重要农艺性状QTL研究进展 | 第21-23页 |
·苜蓿抗病(虫)害分子标记研究 | 第21-22页 |
·抗寒、耐旱、耐盐碱相关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| 第22页 |
·草产量分子标记研究 | 第22-23页 |
·抗Al分子标记研究 | 第23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5页 |
二、材料与方法 | 第25-30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5页 |
·试验地概况 | 第25页 |
·试验设计及性状测定 | 第25-26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25-26页 |
·F_2家系形态学、农艺学和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 | 第26页 |
·形态学描述 | 第26页 |
·农艺学性状测定 | 第26页 |
·营养成分含量测定 | 第26页 |
·正态分布性分析 | 第26页 |
·分子标记技术分析 | 第26-30页 |
·DNA的提取与检测 | 第26-27页 |
·RAPD分子标记分析 | 第27-28页 |
·RAPD实验体系 | 第27页 |
·PCR产物的分离与检测 | 第27页 |
·苜蓿RAPD引物筛选 | 第27-28页 |
·RAPD扩增作图及数据采集 | 第28页 |
·分子标记的数据分析 | 第28-30页 |
·引物扩增条带分析 | 第28-29页 |
·图谱构建 | 第29页 |
·QTL定位 | 第29-30页 |
三、结果与分析 | 第30-46页 |
·F_2家系群性状调查 | 第30-38页 |
·花色与株型统计分析 | 第30-31页 |
·不同花色苜蓿单株的产量研究 | 第31页 |
·F_2家系农艺性状调查 | 第31-32页 |
·营养元素遗传变化 | 第32页 |
·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统计分析 | 第32-38页 |
·分子标记分析 | 第38-40页 |
·苜蓿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38页 |
·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 | 第38-39页 |
·RAPD引物筛选 | 第39页 |
·亲本的多态性检测 | 第39页 |
·RAPD标记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连锁分析与图谱构建 | 第40-42页 |
·单标记分析与家系性状相关联的RAPD标记 | 第42-46页 |
四、讨论与结论 | 第46-48页 |
·苜蓿遗传图谱的构建 | 第46页 |
·苜蓿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9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参与课题 | 第59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