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与近代山东城市嬗变研究(1860—1937)
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导论 | 第11-20页 |
一、选题由来 | 第11-12页 |
(一) 选题来源 | 第11页 |
(二) 选题原因 | 第11-12页 |
二、选题论证 | 第12-13页 |
(一) 理论意义 | 第12页 |
(二) 学术价值 | 第12页 |
(三) 现实作用 | 第12-13页 |
三、学术史综述 | 第13-18页 |
(一) 成果分类 | 第13-18页 |
(二) 述评推导要点 | 第18页 |
四、学术要点 | 第18-19页 |
(一) 选题切入点 | 第18-19页 |
(二) 学理视点 | 第19页 |
(三) 学术重点 | 第19页 |
(四) 学术难点 | 第19页 |
(五) 创新点 | 第19页 |
五、相关界定 | 第19-20页 |
(一) 时间 | 第19页 |
(二) 空间 | 第19-20页 |
第一章 文化与城市 | 第20-26页 |
一、文化与城市的起源 | 第20-22页 |
二、文化与城市的发展 | 第22-23页 |
三、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差异性和普遍性 | 第23-26页 |
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城市 | 第26-41页 |
一、先秦时期 | 第27-29页 |
二、秦汉时期 | 第29-32页 |
三、魏晋南北朝时期 | 第32-34页 |
四、隋唐时期 | 第34-35页 |
五、两宋时期 | 第35-37页 |
六、明代时期 | 第37-39页 |
七、清代前期 | 第39-41页 |
第三章 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概况 | 第41-58页 |
一、传统文化在近代受到的冲击和反应 | 第42-44页 |
二、近代中国城市发展趋势 | 第44-52页 |
(一) 开埠城市 | 第45页 |
(二) 内陆城市 | 第45-46页 |
(三) 新兴城市 | 第46-49页 |
(四) 传统城市 | 第49-52页 |
三、近代中国各区域城市发展 | 第52-58页 |
(一) 东南地区 | 第53页 |
(二) 华北地区 | 第53-54页 |
(三) 东北地区 | 第54-55页 |
(四) 西北地区 | 第55-56页 |
(五) 西南地区 | 第56页 |
(六)华中地区 | 第56-58页 |
第四章 近代山东城市发展概况 | 第58-71页 |
一、近代以前的山东城市发展概况 | 第58-62页 |
(一) 先秦时期 | 第58页 |
(二) 秦代至宋代 | 第58-60页 |
(三) 金元至清中叶 | 第60-62页 |
二、近代山东城市各地区发展趋势 | 第62-68页 |
(一) 胶东半岛地区 | 第63-64页 |
(二) 中部地区 | 第64-65页 |
(三) 鲁西北地区 | 第65-66页 |
(四) 鲁西南地区 | 第66-67页 |
(五) 鲁南山区 | 第67-68页 |
三、近代山东城市发展类型 | 第68-71页 |
(一) 传统行政型城市 | 第68页 |
(二) 传统工商业城市 | 第68页 |
(三) 传统军事型城市 | 第68-69页 |
(四) 传统交通城市 | 第69页 |
(五) 传统工矿城市 | 第69页 |
(六) 商埠城市 | 第69页 |
(七) 租借地城市 | 第69-70页 |
(八) 新兴工商业城市 | 第70页 |
(九) 新兴工矿业城市 | 第70页 |
(十) 新兴交通枢纽城市 | 第70-71页 |
第五章 从传统文化看近代山东城市发展 | 第71-80页 |
一、从传统文化看近代山东城市发展差异性 | 第71-75页 |
二、从传统文化看近代山东城市发展的变迁 | 第75-80页 |
第六章 传统文化对近代山东城市发展的影响 | 第80-88页 |
一、传统文化对近代山东城市发展的阻碍 | 第80-84页 |
二、传统文化对近代山东城市发展的促进 | 第84-88页 |
第七章 传统文化在近代山东城市发展中的命运 | 第88-110页 |
一、受冲击而衰落的传统文化 | 第88-97页 |
(一) 宗教 | 第88-92页 |
(二) 教育 | 第92-94页 |
(三) 中医 | 第94-95页 |
(四) 祭祀 | 第95-97页 |
二、受启发而革新的传统文化 | 第97-110页 |
(一) 生活习俗 | 第97-100页 |
(二) 社会制度(警察,邮传) | 第100-103页 |
(三) 娱乐 | 第103-105页 |
(四) 团体和组织 | 第105-110页 |
第八章 传统文化与近代山东城市发展之个案研究 | 第110-124页 |
一、铁路 | 第111-115页 |
二、城墙 | 第115-119页 |
三、公共空间 | 第119-124页 |
第九章 传统文化与城市转型——以济南为例 | 第124-142页 |
一、近代以前的济南 | 第124-125页 |
二、近代济南城市转型 | 第125-127页 |
三、传统文化对济南城市转型的影响 | 第127-138页 |
(一) 传统文化对济南城市转型的阻碍 | 第127-131页 |
(二) 传统文化顺应济南城市转型 | 第131-135页 |
(三) 传统文化促进济南城市转型 | 第135-138页 |
四、济南城市转型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| 第138-141页 |
(一) 城市转型对传统文化的淘汰和改造 | 第139页 |
(二) 城市转型对传统文化的包容和共处 | 第139-141页 |
(三) 城市转型对传统文化的革新和促进 | 第141页 |
五、小结 | 第141-142页 |
第十章 结语 | 第142-148页 |
一、总结 | 第143-147页 |
二、启示 | 第147-1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8-158页 |
后记 | 第158-15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