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植物学论文--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

基于润湿性的植物叶面截留降水和降尘的机制研究

摘要第1-9页
ABSTRACT第9-20页
1 绪论第20-51页
   ·植物叶面润湿性的判断指标和测定方法第21-28页
     ·植物叶面润湿性的判断指标第21-22页
     ·非光滑表面疏水模型第22-25页
     ·润湿性的测定方法第25-26页
     ·表面自由能的计算方法第26-28页
   ·植物叶片润湿性的影响因素第28-38页
     ·蜡质第28-34页
     ·绒毛第34-36页
     ·气孔第36-37页
     ·表皮细胞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叶水分状况第38页
     ·其他因素第38页
   ·植物叶片润湿性研究的生态学意义第38-47页
     ·植物叶片润湿性对光合速率的影响第38-40页
     ·植物叶片对沉降颗粒物的滞留及叶片润湿性对环境污染的响应第40-43页
     ·植物叶片润湿性对降水截留的影响第43-45页
     ·植物叶片润湿性对病菌感染的影响第45-46页
     ·植物叶片润湿性在仿生材料上的应用第46-47页
   ·存在的问题第47-48页
   ·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48-51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48-49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49-51页
2 植物叶表面的润湿性特征第51-60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51-52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51页
     ·接触角测定第51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51-52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52-5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9-60页
3 植物叶表蜡质对润湿性的影响第60-79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60-61页
     ·供试材料第60页
     ·蜡质测定第60-61页
     ·接触角测定第61页
     ·叶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第61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61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61-7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7-79页
4 植物叶表绒毛和气孔对润湿性的影响第79-92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79-80页
     ·供试材料第79页
     ·接触角测定第79页
     ·绒毛观察第79页
     ·气孔观测第79-80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80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80-90页
     ·叶面绒毛对润湿性的影响第80-89页
     ·叶面气孔对润湿性的影响第89-9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90-92页
5 叶龄对叶面润湿性的影响第92-99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92-93页
     ·供试材料第92页
     ·接触角测定第92页
     ·叶面微结构的扫面电镜观察第92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92-93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93-98页
     ·不同叶龄叶表面润湿性第93页
     ·不同叶龄叶面微结构第93-9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98-99页
6 植物叶水分状况对润湿性的影响第99-107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99-101页
     ·供试材料第99页
     ·接触角随叶相对含水量的变化第99-100页
     ·接触角测定第100页
     ·质外体含水量(B)第100页
     ·接触角日变化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101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101-10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6-107页
7 植物叶表形态结构的原子力成像显微镜(AFM)观察分析第107-120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·供试材料第108页
     ·接触角测定第108页
     ·叶面结构的原子力成像显微镜观察第108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108-109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109-118页
     ·大叶女贞和珊瑚树叶面润湿性第109页
     ·大叶女贞和珊瑚树叶面的 AFM 扫描特征第109-114页
     ·大叶女贞和珊瑚树叶面的 AFM 扫描参数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·叶面粗糙度与润湿性的关系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·叶表面微形态结构与滞尘的关系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·叶表面微形态特征与生态适应性第11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18-120页
8 植物叶面润湿性的地带性变化第120-138页
   ·研究区概况第121-123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123页
     ·接触角测定第123页
     ·绒毛的观察第123页
     ·气孔观测第123页
     ·蜡质测定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124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124-13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36-138页
9 植物叶面润湿性对叶持水能力的影响第138-157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138-140页
     ·供试材料及样品采集第138页
     ·接触角测定第138-139页
     ·叶片最大持水量的测定第139页
     ·表面自由能及其分量的测定原理第139-140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140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140-155页
     ·叶片最大持水量第140-147页
     ·几种典型润湿性叶面上的液滴形态第147-150页
     ·植物叶片表面能量特征第150-152页
     ·叶片最大持水量与叶面接触角的关系第152-154页
     ·叶片最大持水量与表面自由能及其极性和色散分量的关系第154-15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55-157页
10 植物叶面润湿性对滞尘的影响机制第157-174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157-160页
     ·研究区概况第157页
     ·供试植物选择及样品采集第157-158页
     ·接触角测定第158页
     ·最大滞尘量及滞尘量的测定第158-159页
     ·叶面微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第159页
     ·表面自由能及其分量的测试原理第159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159-160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160-173页
     ·21 种供试植物叶片的最大滞尘量第160页
     ·最大滞尘量与润湿性、表面自由能及其极性和色散分量的关系第160-163页
     ·植物叶片滞尘量、润湿性和叶面结构的周年季节性变化第163-17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73-174页
11 植物叶面润湿性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指示作用第174-185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174-178页
     ·研究地概况及采样点第174-176页
     ·样品采集第176-177页
     ·叶面接触角的测定第177页
     ·叶面接触角的变化性第177页
     ·叶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第177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177-178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178-184页
     ·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面润湿性第178-180页
     ·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面液滴的不对称程度第180-18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84-185页
12 结论与主要创新点第185-190页
   ·结论第185-188页
   ·主要创新点第188-189页
   ·存在的不足第189-190页
致谢第190-192页
参考文献第192-209页
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第209-210页

论文共21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ClC-2对慢性颞叶癫痫大鼠海马CA1区α5亚基-GABA_AR介导紧张性抑制的影响
下一篇:小胶质细胞的纯化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