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磷尾气催化氧化净化系列催化剂开发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第一章 绪言 | 第11-16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特色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6-42页 |
·黄磷尾气利用 | 第16-18页 |
·尾气产生 | 第16-17页 |
·利用现状 | 第17-18页 |
·黄磷尾气净化 | 第18-38页 |
·黄磷尾气净化技术 | 第18-22页 |
·PH_3净化技术 | 第22-30页 |
·H_2S净化技术 | 第30-38页 |
·气固反应理论 | 第38-40页 |
·气固反应概述 | 第38-39页 |
·气固反应研究方法 | 第39页 |
·气固反应模型 | 第39-4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三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| 第42-54页 |
·载体选择 | 第42-44页 |
·PH_3 | 第42-43页 |
·H_2S | 第43-44页 |
·催化剂制备 | 第44-46页 |
·常用方法 | 第45页 |
·催化剂制备 | 第45-46页 |
·基础实验 | 第46-48页 |
·PH_3 | 第46-47页 |
·H_2S | 第47-48页 |
·优化实验 | 第48-50页 |
·实验流程 | 第48-49页 |
·实验方案 | 第49-50页 |
·再生实验 | 第50-51页 |
·常用方法 | 第50-51页 |
·再生方案 | 第51页 |
·动力学实验 | 第51-53页 |
·脱硫催化剂 | 第52页 |
·脱磷催化剂 | 第52页 |
·脱硫磷催化剂 | 第52-5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4-85页 |
·载体选择 | 第54-55页 |
·PH_3 | 第54-55页 |
·H_2S | 第55页 |
·催化剂制备 | 第55-57页 |
·PH_3 | 第55-56页 |
·H_2S | 第56-57页 |
·基础实验 | 第57-62页 |
·PH_3 | 第58-60页 |
·H_2S | 第60-62页 |
·优化实验 | 第62-73页 |
·PH_3 | 第62-68页 |
·H_2S | 第68-73页 |
·再生实验 | 第73-75页 |
·PH_3 | 第73-74页 |
·H_2S | 第74-75页 |
·动力学实验 | 第75-83页 |
·脱硫催化剂 | 第75-78页 |
·脱磷催化剂 | 第78-81页 |
·脱磷硫催化剂 | 第81-8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3-85页 |
第五章 催化剂现场评价 | 第85-89页 |
·现场状况 | 第85-86页 |
·评价方法 | 第86-87页 |
·评价结果 | 第87-8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8-89页 |
第六章 反应机理 | 第89-99页 |
·表征方法 | 第89-91页 |
·SEM工作原理 | 第89-90页 |
·BET工作原理 | 第90页 |
·TG/DTA工作原理 | 第90页 |
·XPS工作原理 | 第90-91页 |
·表征结果 | 第91-97页 |
·脱磷催化剂 | 第91-92页 |
·脱硫催化剂 | 第92-93页 |
·脱磷硫催化剂 | 第93-9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7-99页 |
第七章 数值模拟 | 第99-105页 |
·建立模型 | 第99-102页 |
·脱磷和脱硫催化剂 | 第99-101页 |
·脱磷硫催化剂 | 第101-102页 |
·检验模型 | 第102-104页 |
·脱磷和脱硫催化剂 | 第103页 |
·脱磷硫催化剂 | 第103-10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4-105页 |
第八章 结论建议 | 第105-107页 |
·结论 | 第105-106页 |
·建议 | 第106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13页 |
致谢 | 第113-114页 |
附录 | 第114-118页 |
附录A 符号说明 | 第114-115页 |
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15-117页 |
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117-118页 |
附录D 色谱数据样品 | 第11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