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管理网络舆论研究
| 内容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2页 |
| 一、绪论 | 第12-19页 |
| (一)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| (二) 研究综述 | 第12-17页 |
| 1.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2-13页 |
| 2.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3-17页 |
| (三)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1. 文献研究法 | 第17-18页 |
| 2. 实证分析法 | 第18页 |
| (四) 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1. 理论意义 | 第18页 |
| 2. 现实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(五)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| 第19页 |
| 1.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9页 |
| 2. 研究的难点 | 第19页 |
| 二、网络舆论概述 | 第19-26页 |
| (一) 网络舆论的定义 | 第19-20页 |
| (二) 网络舆论的形成 | 第20-24页 |
| 1. 网络舆论形成的前提 | 第20-22页 |
| 2. 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 | 第22-24页 |
| (三) 网络舆论的特性 | 第24-26页 |
| 1. 内容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| 第24页 |
| 2. 主体的匿名性和虚拟性 | 第24-25页 |
| 3. 过程的难控性和速成性 | 第25页 |
| 4. 交流的平等性和情绪性 | 第25-26页 |
| 三、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的积极影响 | 第26-31页 |
| (一) 网络舆论促使政府关注民意表达 | 第26-28页 |
| (二) 网络舆论促使政府科学决策 | 第28-29页 |
| (三) 网络舆论是监督政府行为的新型力量 | 第29-31页 |
| 四、政府管理网络舆论的原因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31-40页 |
| (一) 政府管理网络舆论的原因 | 第31-33页 |
| 1. 网络舆论自身存在缺陷 | 第31-32页 |
| 2. 政府自身的职责要求 | 第32-33页 |
| (二) 政府管理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| 第33-40页 |
| 1. 信息传播缺位 | 第33-34页 |
| 2. 舆论管制过严 | 第34-36页 |
| 3. 责任主体避责 | 第36-37页 |
| 4. 预警机制失效 | 第37-38页 |
| 5. 引导方案粗糙 | 第38-40页 |
| 五、我国政府管理网络舆论的对策设想 | 第40-56页 |
| (一) 政府应维护公众表达自由 | 第41-43页 |
| 1. 西方维护公众表达自由的典型:美国 | 第41-42页 |
| 2. 我国政府应维护网络舆论 | 第42-43页 |
| (二) 政府应适度干预网络舆论 | 第43-45页 |
| 1. 西方国家对网络舆论的适度干预 | 第43-44页 |
| 2. 我国政府应适度干预网络舆论 | 第44-45页 |
| (三) 政府应引导网络舆论 | 第45-49页 |
| 1. 西方国家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| 第46页 |
| 2. 我国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| 第46-49页 |
| (四) 政府应健全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| 第49-50页 |
| 1. 网络舆情监测 | 第49页 |
| 2. 网络舆情预警 | 第49-50页 |
| 3. 网络舆情应对 | 第50页 |
| (五) 提高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及网民的素质 | 第50-53页 |
| 1. 提高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素质 | 第50-51页 |
| 2. 提高网民素质 | 第51-53页 |
| (六) 引入非政府组织参与网络舆论管理 | 第53-56页 |
| 1. 西方各国重视行业自律组织管理作用 | 第53-54页 |
| 2. 我国应重视行业自律组织管理作用 | 第54-56页 |
| 结语 | 第56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