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5页 |
Abstract | 第15-18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8-27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8-20页 |
·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| 第20-27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23页 |
·创新点 | 第23-24页 |
·论文框架 | 第24-27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27-37页 |
·投资项目评估的发展历程 | 第27-28页 |
·传统项目评估方法综述 | 第28-36页 |
·项目评估的基本财务指标 | 第28-32页 |
·财务指标在项目评估分析中的综合应用 | 第32-36页 |
·对传统投资评估方法的简要评论 | 第36-37页 |
第3章 基本假设与概念界定 | 第37-44页 |
·基本假设 | 第37-39页 |
·概念界定 | 第39-44页 |
第4章 投资评估模型(IVB模型)的分析 | 第44-66页 |
·投资评估创新的历史背景 | 第44-47页 |
·投资评估中引入品牌分析的意义 | 第47-48页 |
·引入品牌的投资评估模型 | 第48-56页 |
·理论回顾 | 第48-49页 |
·引入品牌的投资评估模型——IVB模型 | 第49-56页 |
·IVB模型在项目评估中的应用——改进的项目内部收益率模型 | 第56-65页 |
·传统的内部收益率模型 | 第56-57页 |
·引入IVB模型的内部收益率模型 | 第57-60页 |
·改进内部收益率模型的一个应用——"品牌——项目投资规模"二维模型及现实解释 | 第60-65页 |
·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5章 基于IVB模型的银行项目贷款评估 | 第66-101页 |
·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问题研究述评 | 第66-77页 |
·不良资产的概念及分类 | 第66-68页 |
·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的文献综述 | 第68-77页 |
·中外银行贷款评估现状 | 第77-83页 |
·发达国家银行贷款评估方法概述 | 第77-80页 |
·我国银行贷款评估的现状 | 第80-83页 |
·对现有银行贷款评估体系不足的反思 | 第83-86页 |
·从项目不确定性分析看贷款评估引入品牌分析的意义 | 第86-91页 |
·项目风险与不确定性 | 第86-87页 |
·项目不确定性分类 | 第87-88页 |
·项目不确定性决定因素分析 | 第88-91页 |
·引入表外评估分析的项目贷款评估 | 第91-94页 |
·引入表外评估的贷款评估体系 | 第91-92页 |
·项目贷款评估内容的创新 | 第92-94页 |
·贷款评估创新对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意义 | 第94-100页 |
·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的理论回顾及简要评论 | 第94-95页 |
·现阶段中小企业贷款评估误区的分析 | 第95-99页 |
·创新的贷款评估对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意义 | 第99-100页 |
·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第6章 基于IVB模型的证券投资评估 | 第101-116页 |
·引言 | 第101-102页 |
·文献回顾 | 第102-104页 |
·现代经典投资理论 | 第102-103页 |
·价值投资理论与品牌投资 | 第103-104页 |
·品牌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 | 第104-106页 |
·引入品牌的证券投资评估模型 | 第106-111页 |
·现有证券投资模型回顾 | 第106-109页 |
·引入品牌的证券投资模型 | 第109-111页 |
·巴菲特投资行为的品牌经济解释 | 第111-114页 |
·巴菲特投资的理论分析 | 第111-112页 |
·巴菲特投资美国运通公司案例的解释 | 第112-114页 |
·"品牌——公司价格价值比"二维投资模型 | 第114-115页 |
·小结 | 第115-116页 |
第7章 基于IVB模型的并购价值效应评估 | 第116-143页 |
·引言 | 第116-119页 |
·基于价值视角的并购理论回顾与评价 | 第119-126页 |
·MM定理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| 第119-120页 |
·科斯定理对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| 第120-122页 |
·竞争优势理论对并购的解释 | 第122-124页 |
·本文的评价 | 第124-126页 |
·公司并购价值效应解释模型 | 第126-137页 |
·MVE模型 | 第126-128页 |
·MVE模型的应用——不同类型并购价值效应的现实解释 | 第128-137页 |
·国企海外并购失利原因的分析——基于MVE模型 | 第137-140页 |
·刻画并购价值创造的"品牌——成本"二维模型 | 第140-142页 |
·小结 | 第142-143页 |
第8章 简要结论与展望 | 第143-146页 |
·简要结论 | 第143-145页 |
·未来研究展望 | 第145-146页 |
附录 | 第146-1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1-161页 |
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161-162页 |
致谢 | 第162-163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1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