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| 第1-9页 |
摘要 | 第9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9页 |
绪论 | 第19-33页 |
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| 第19-21页 |
二 相关研究概述 | 第21-26页 |
三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| 第26-27页 |
四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| 第27-31页 |
五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| 第31-33页 |
第一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兴起的背景与条件 | 第33-45页 |
第一节 苏北地区旱改水兴起的背景 | 第33-38页 |
第二节 大规模水利建设为推行旱改水创造基本条件 | 第38-40页 |
第三节 苏北具备实施旱改水的气候和水土资源条件 | 第40-42页 |
第四节 水稻高产抗灾特性符合苏北旱改水的条件 | 第42-45页 |
第二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发展历程 | 第45-77页 |
第一节 由个别试点到大范围推开(1953-1959) | 第45-54页 |
第二节 因灾回旱到旱改水逐渐恢复(1960-1965) | 第54-61页 |
第三节 学大寨治水改土旱改水快速扩大(1966-1977) | 第61-70页 |
第四节 联产计酬责任制旱改水稳定发展(1978-1983) | 第70-77页 |
第三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实施措施 | 第77-113页 |
第一节 制定规划,成立专门领导机构 | 第77-81页 |
第二节 给予拨款及贷款的财政支持 | 第81-84页 |
第三节 采取多种方式传播稻作技术与经验 | 第84-90页 |
第四节 邀请和选派农技专家与稻农指导旱改水 | 第90-99页 |
第五节 保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| 第99-105页 |
第六节 促进干群观念与行动的转变 | 第105-113页 |
第四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种稻的技术经验 | 第113-129页 |
第一节 土地整理,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 | 第113-116页 |
第二节 育秧、插秧 | 第116-121页 |
第三节 水稻田间管理 | 第121-126页 |
第四节 水稻种植方式 | 第126-129页 |
第五章 苏北旱改水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| 第129-145页 |
第一节 改变耕作制度,增加粮食产量及效益 | 第129-134页 |
第二节 加快当地养殖业及农村副业发展 | 第134-139页 |
第三节 促进农田水利建设与用水管理 | 第139-145页 |
第六章 苏北旱改水对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重大意义 | 第145-162页 |
第一节 增加农民收入,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| 第145-150页 |
第二节 改变饮食结构,增强民众身心素质 | 第150-157页 |
第三节 养成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 | 第157-160页 |
第四节 减轻妇女劳动,发挥妇女作用 | 第160-162页 |
第七章 苏北旱改水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| 第162-177页 |
第一节 调节气候、保持水土 | 第162-165页 |
第二节 改良当地土壤性状,增加土壤肥力 | 第165-173页 |
第三节 减少某些病虫害的发生 | 第173-174页 |
第四节 旱改水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| 第174-177页 |
结语 | 第177-1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0-190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90-191页 |
致谢 | 第1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