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8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4-17页 |
| ·多环芳烃的来源辨析 | 第14-15页 |
| ·多环芳烃沉积记录研究 | 第15-16页 |
| ·碳黑对河口滨岸多环芳烃来源、分布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7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18-30页 |
| ·引言 | 第18页 |
| ·长江口自然环境概况 | 第18-20页 |
| ·潮滩主要生物类型 | 第20-21页 |
| ·原生裸地 | 第20-21页 |
| ·海三菱藨草、藨草群落 | 第21页 |
| ·芦苇群落 | 第21页 |
| ·环境理化参数 | 第21-27页 |
| ·PH | 第21-22页 |
| ·盐度 | 第22页 |
| ·粒度 | 第22-23页 |
| ·有机碳和碳黑 | 第23-26页 |
| ·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| 第26-27页 |
| ·人类活动状况 | 第27-30页 |
| ·围垦 | 第27-28页 |
| ·排污状况 | 第28-30页 |
| 第三章 长江口滨岸表层沉积物PAHs时空分布特征及判源 | 第30-40页 |
| ·引言 | 第30页 |
| ·样品采集与试验方法 | 第30-32页 |
| ·样品采集与制备 | 第30-31页 |
| ·样品前处理 | 第31页 |
| ·仪器条件 | 第31-32页 |
| ·长江口滨岸表层沉积物PAHs空间分布特征 | 第32-33页 |
| ·长江口滨岸表层沉积物PAHs来源解析 | 第33-36页 |
| ·长江口边滩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近年演变 | 第36-39页 |
| ·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第四章 PAHs在河口滨岸柱状沉积物中的分布、来源研究 | 第40-60页 |
| ·引言 | 第40页 |
| ·样品采集与试验方法 | 第40-41页 |
| ·样品采集与制备 | 第40页 |
| ·样品前处理 | 第40页 |
| ·仪器条件 | 第40-41页 |
| ·崇明东滩柱状沉积物PAHs分布特征 | 第41-56页 |
| ·崇明东滩低潮滩柱状沉积样品中PAHs的分布特征 | 第41-46页 |
| ·崇明东滩中潮滩柱状沉积样品中PAHs的分布特征 | 第46-51页 |
| ·崇明东滩高潮滩柱状沉积样品中PAHs的分布特征 | 第51-56页 |
| ·枯洪季PAHs的LMV/HMV比值特征及主成分分析 | 第56-59页 |
| ·小结 | 第59-60页 |
| 第五章 沉积物理化性质对PAHs富集的影响 | 第60-70页 |
| ·引言 | 第60页 |
| ·TOC、BC及稳定碳同位素测试方法 | 第60-61页 |
| ·长江口边滩表层沉积物PAHs影响因子分析 | 第61-69页 |
| ·粒度、盐度分析 | 第61-62页 |
| ·长江口滨岸沉积物TOC、BC与PAHs相关性分析 | 第62-63页 |
| ·崇明东滩柱状沉积物TOC、BC影响分析 | 第63-69页 |
| ·崇明东滩柱状沉积物TOC垂直分布特征 | 第64-66页 |
| ·崇明东滩柱状沉积物BC垂直分布特征 | 第66-68页 |
| ·崇明东滩柱状沉积物TOC、BC与PAHs相关性分析 | 第68-69页 |
| ·结论 | 第69-70页 |
| 第六章 长江口滨岸及柱状沉积物中PAHs生态风险评价 | 第70-74页 |
| ·引言 | 第70页 |
| ·长江口滨岸表层沉积物PAHs生态风险评价 | 第70-72页 |
| ·崇明东滩柱状沉积物PAHs与国内外研究比较 | 第72-74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74-75页 |
| ·研究展望 | 第75-7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6-82页 |
| 致谢 | 第82页 |